漫談古禮 | 沒有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古人是如何進行通訊的

2022年11月16日22:23:03 歷史 1075


當今社會,互聯網成為信息時代的新興通訊工具,使得我們能夠隨時隨地接收到海量信息。大街小巷到處是疾馳而過的快遞小哥,他們風塵僕僕地把物品送到尋常百姓家。往事越千年,「千里眼」「順風耳」曾經是我們遙不可及的夢想;即使一封普通的家書,也很難做到朝發夕至,因此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之說。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我國古代老百姓之間除了口頭傳遞信息之外,主要通過書信來傳遞信息。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都是古代傳遞書信的代稱。根據寫信的不同材料,書信還有「札」「函」「箋」「尺素」「書簡」「尺犢」等名稱。本期漫談古禮,和大家細談古人的通信方式和通信禮俗。

漫談古禮 | 沒有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古人是如何進行通訊的 - 天天要聞

烽火&飛鴿通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歷史上周幽王烽火戲諸候就是這麼來的。

飛鴿通信又名「飛鴿傳書」,其與鴻雁傳書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古人之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他人。古代由於通信不便,人們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進行馴化送信。在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可見飛鴿傳信在當時倍受待見,直到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漫談古禮 | 沒有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古人是如何進行通訊的 - 天天要聞

風箏&驛卒通信

風箏通信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得「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驛卒作為古代傳遞政府公文的人,一般又稱為「郵子」、「驛夫」,也就是現代的郵差。一旦遇上公文上有「馬上飛遞」字樣時,就是八百里加急文書,這個是必須要高度重視的,驛卒要騎快馬,以每天四百到八百里的速度進行傳遞,保證急件安全快速到達目的地。周朝就設有郵驛傳遞軍事情報。至漢朝每三十里置驛,由太尉執掌。唐朝郵驛設遍全國,分為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三種,驛站設有驛舍,中央由兵部駕部郎中管轄,各縣由縣令兼理驛事。在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到了元明清,中央都加強就驛站的建設,使驛站傳遞消息的制度更加完善。

漫談古禮 | 沒有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古人是如何進行通訊的 - 天天要聞

竹筒傳書&魚傳尺素

竹筒傳書,是用將寫好的書信放在竹筒里,再將竹筒放在河流里讓其順流而下。最早關於竹筒傳書的記載是在隋文帝開皇十一年,楊素手下的行軍總管史萬歲因交通的阻絕和信息的不暢而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繫。於是把寫好的戰事報告裝進一節竹子里,封好後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最後幸運地被人發現,報告給了楊素,楊素由此知曉了史萬歲的情況。竹筒傳書也因此被後人沿用。

魚傳尺素,最早出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古代的書信用絹帛書寫,絹帛通常長一尺,成為尺素。古時舟車勞頓,信件很容易損壞,古人便將信件放入刻成魚形的信匣子中,美觀而又方便攜帶。這就是為什麼說「魚傳尺素」名字的由來。現在「魚傳尺素」作為一則成語,就是指傳遞書信。

漫談古禮 | 沒有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古人是如何進行通訊的 - 天天要聞

青鳥&黃耳傳書

「青鳥傳書」中的「青鳥」,在上古奇書《山海經》中,青鳥共有三隻,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是天地之間的使者。傳說漢武帝在承華殿齋戒時,一隻青色的鳥從西方飛來,停在宮殿前面。漢武帝就向東方朔問原因。東方朔回答說:「這是西王母要來了。」不久,西王母果真到此。有兩隻像鸞的青鳥,分別侍立在西王母兩旁。後來,人們就用「青鳥」指使者或傳遞書信的人,再後來就成為文化人的用典,又稱作「青雀」、「青禽」、「青」、「青鳥使」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詩,藉助「青鳥傳書」的典故,寄託自己希望與親人通信和見面的心情,如今這典故已成絕響,飛機高鐵電子通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少了古代苦等夜盼的煎熬。

「何當寄家書,黃耳定乃祖。」黃耳傳書的典故在《晉書》、《述異記》中都有記錄。《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為常。」講述了晉朝陸機有隻快犬,名叫黃耳。此狗不是駿馬,卻也能三百里「加急」,為主人快遞書信。後來黃耳的故事還成了詩詞中的常客。清朝著名商團大盛魁在察哈爾開設了分號錢莊,因儲備金不足,面臨著倒閉的危險。商犬飛奔傳書救急,為主人解決了燃眉之急。

漫談古禮 | 沒有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古人是如何進行通訊的 - 天天要聞

古人通信禮儀

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我們在了解古人通信方式的同時,也是對傳統禮儀的一次回顧。古代人常以「自謙而敬人」為原則,藉助各種禮儀來體現之。比如,書信等方式的通訊,都體現著古人含蓄且傳情的一面,他們將情感訴諸筆愚,托諸郵驛,又在字裡行間里透著禮儀,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而且,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但在秦漢之前,人們寫信的形式依舊隨意,直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統一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諸如書信中的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等都有嚴格的書寫要求。

比如,書寫「地位」時(收信人姓名稱謂)要寫於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抬頭」要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分行」要避免雜亂無章而採用的分段陳述,且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稱謂」則要對不同身份規定不同的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台啟、大鑒、惠鑒、台右,對於婦女用懿鑒、慈鑒,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等。現時, 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鑒,台鑒,賜鑒等也未嘗不可。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