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2022年11月03日12:20:26 歷史 1734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的182年間,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說。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清王朝問鼎中原後承襲明制,在全國繼續推行行省制,天子腳下的畿輔重地,其地位較他省為重,由中央直轄得名直隸省,是現今河北省的前身,但轄區遠遠大於今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尤其到了晚清時期。

總督源於明朝的一種朝廷臨時派出官員,清逐漸完善,雍正二年(1724)總督成為定製。總督是掌管一省或幾省的最高軍政首腦,作為實職高官,官階為正二品。直隸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在清王朝八大總督中,以直隸總督為最重要,居疆臣之首。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有官便有衙。直隸總督署是直隸總督辦公和生活的場所,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是我國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建築群。

明清以來,衙署上至皇宮下至縣衙已成定製,都採用坐北朝南,前堂後寢,分中、東、西三路,左文右武,對稱和諧,空間封閉的布置,是封建等級制度下典型的工作生活建築群體。

直隸總督署是一級封建官署建築群,南北深約220米,東西長130米,以兩條南北更道相隔,將衙署分為東、中、西三路。現西路已不存,東路已不完整。中路為主體建築保存最為完好,主要建築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現為直隸總督署博物館。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總督署大門之外,原有一組半封閉性的院落,由旗杆、石獅、照壁、東西轅門、東西班房、鼓亭、樂亭組成。鼓亭、樂亭、照壁今均不存。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兩側轅門外的大旗杆原為木製,民國初年曹錕任直魯豫巡閱使時,令人拆除木製旗杆,改成混凝土製成,高度也從原來的十幾米增加到33.6米,凸顯氣勢,為全國旗杆高度之最。現旗杆為重建。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直隸總督署大門採用樸素的硬山屋頂,面闊三間。門上方的匾額為「直隸總督部院」。直隸總督在中央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一品大員,所以總督署也書寫成部院的名號,是對總督的尊稱。比如李鴻章兩任直隸總督,任職近30年,兼銜也較多,達權力頂峰時其職銜是欽定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直隸軍務糧餉、兼管直隸巡撫事、奉旨管理河道、管理長蘆鹽政、欽差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敕封太子太傅、武英殿總裁、頭品頂戴、一等肅毅伯、賞戴三眼花翎、賞穿方龍補服、紫禁城騎馬、賞用紫韁等。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步入大門,放眼望去,就是儀門。儀門上懸「威撫畿疆」匾額,兩邊的明柱上懸李鴻章初任總督時題寫的楹聯。只有品級和總督相當的官員才允許從儀門入大堂,低級別的官員只能走儀門旁邊的側門。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過儀門為木製戒石坊,又稱公生明牌坊。背面刻著黃庭堅所書的十六字官箴,「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幾句本是後蜀皇帝孟昶勸諭大臣的,宋太祖趙匡胤摘錄了四句精華,請黃庭堅書寫,置於宋代各個衙門之中,後世元明清也大都因循。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大堂又稱正堂,是總督署的核心建築,是總督舉行隆重典禮和政務活動的地方。大堂正中屏風繪有海潮、初升的太陽和丹頂鶴,象徵一品文職大員。懸掛的「恪恭首牧」匾,為雍正皇帝親筆御書賜第八任直隸總督唐執玉的,後任一直保留。大堂前東西兩側廂房各9間,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科房,每個科房佔3間,辦理與六部相適應的各種公文文書等事務。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司法不分,地方行政長官兼管司法審判和社會治安等事宜,宋朝還規定地方行政官員必須親自審理案件,一直到明清。總督一般不直接審理各類案件,直隸總督署大堂唯一的一次庭審,被審的居然是總督自己。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英法德意四國聯軍南侵保定,大肆燒殺搶掠,設聯軍公所,並組建所謂軍法處,逮捕直隸布政史廷雍(護理直隸總督)、城守尉奎恆、淮軍統領王占魁、按察使沈家本。四國酋首耀武揚威地坐在總督署大堂,模仿中國官員審判犯人的樣子,將廷雍、沈家本、奎恆、王占魁等人用繩索五花大綁,在大堂跪著受審,進行所謂的「國際審判」。他們用清朝對待「十惡不赦」罪犯的條款,以縱容義和團的名義將廷雍等3人押至保定鳳凰台梟首示眾。對一個政府,整個民族來說,是奇恥大辱。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再由大堂兩側穿天井便進入二堂。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或稱「琴治堂」,有遇事深思熟慮,補其不足之意,是總督日常辦公和接見外地官員或複審案件的地方的地方。二堂正中上懸「政肅風清」匾,匾額下方座立三扇座屏,座屏中間雕有麒麟圖案,麒麟在清代補服中代表武職一品,兩側各雕一團鶴,以示文職官銜。東側室為議事廳,西側室為啟事廳,是總督與幕僚議事之所。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穿過二堂向里,是一寬約6米的天井院,天井院往北有花牆相隔,中間有垂花門,又稱內宅門。再往裡的兩進院便是總督與眷屬活動的地方,總稱內宅。

(東花廳)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正面的一排五間瓦房是三堂,又稱官邸。總督平時辦公、批閱公文均在此堂。正堂東側屋兩間,稱內籤押房,是總督平時批閱來文及處理公務的地方。

(內宅門)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穿過三堂過廳,進入四堂院,即總督眷屬生活區。四堂正房五間,兩側各有耳房兩間。是總督政務之暇與眷屬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所。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清朝滅亡後,對東西兩路建築多有改建或拆毀。

更道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直隸總督不可謂不權高位重,但就總督署來說其建築屬於宮殿建築的分支。建築木構沒有採用奢華的斗栱和歇山屋頂,而是採用樸實的小式硬山屋頂,總督署既有等級制度要求,又有北方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親民的一面。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 天天要聞

看多了諸多民間大院,官衙官署,其規模就遠大於總督署,甚至有人說總督署是「比鄉間的土地廟稍好」。在統治者崇尚節儉,以德治國的傳統社會,適用,是建築的最終目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 天天要聞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這是位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舊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西安7月10日電(記者白旭、婁琛、張斌)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的舊址展館80多年後於10日在延安對公眾開放,展示了當時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和服務根據地經濟發展應用的各種科技。 1940年誕生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北京理工大學前身。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7月10日,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外籍人士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獎,其中,5人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友好使者獎,3人獲傑出成就獎,1人獲終身成就獎。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蘭花獎秘書處供圖蘭花獎頒獎典禮由中國外文局主辦。該獎旨在表彰獎勵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 天天要聞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它們的發源地,無不是嚴苛的律法、排他的信仰、激烈的教義碰撞。可一旦漂洋過海,走到中國,全都變了口氣。佛教講空性,基督教講仁愛,伊斯蘭教講忠孝,宗教原來的「邊界感」在這裡變成了「隨和感」。中國沒有強壓
聊聊三國(99):曹叡去世之後,曹爽為什麼能迅速執掌大權? - 天天要聞

聊聊三國(99):曹叡去世之後,曹爽為什麼能迅速執掌大權?

在給曹叡辦完葬禮之後,接下來,魏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小皇帝曹芳在位,郭太后坐鎮後宮,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的時代。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司馬懿能夠在曹叡臨終之前,第二次當上輔政大臣,這其實是一個黑天鵝事件。如果沒有孫資、劉放的神助攻,以曹叡
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 - 天天要聞

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

7月9日,與會嘉賓出席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新華社濟南7月10日電 題: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新華社記者褚萌萌、張武岳、田穎今年初,來自克羅埃西亞的計算機科學專家布蘭科·巴隆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首位訪問學者來到山東曲阜尼山,在中國先賢孔子故里深度研修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