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2022年10月31日08:23:34 歷史 1819

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杜受田


今天說晚清諸帝,從道光帝開始那就是一個比一個混蛋,一次次喪權辱國,還不知變革。尤其是咸豐第二次鴉片戰爭,連圓明園都被燒了,自己藏在承德不敢回京,又造成慈禧弄權,引發中國更大的災難。但其實咸豐帝登基初期,在老師杜受田的影響下著實勵精圖治,也想恢復大清榮光。可其悲劇就在於,當咸豐最需要老師的時候,杜受田染病而死。就是本著對老師的懷念,咸豐帝追謚杜受田文人最高謚號「文正」。老師死後,咸豐帝意志逐漸消沉,終於淪為一個只圖一時苟安,不管洪水滔天的昏君。人們不禁疑問,杜受田何許人也,能這麼讓皇帝魂牽夢繞?

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 天天要聞

咸豐


一、杜受田之家

杜受田出生於乾隆後期(1787年),山東濱州人。其家不算顯赫,但也是個讀書世家。 道光三年(1823年),杜受田中進士,被授予庶吉士之職位。杜受田學問高深,教書育人是把好手。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杜受田子嗣那裡得到論證。杜受田有五個兒子,道光時期全部考中進士。其長子杜翰,最高官至工部左侍郎、同治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次子杜喬羽,官至兵部右侍郎,也是大官僚了。杜受田他爹,官至吏部侍郎加太子太保銜,故時人稱杜家為「一門七進士」。

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 天天要聞

杜受田雕像


二、升為帝師

杜受田最開始是庶吉士,在翰林院打雜,不久升山西學政,主管山西的學校、文化事業,這職位一待就是近十年。如前所述,杜受田教書育人是把好手,所以杜受田當學政時期,山西的文化事業勃發,此事上達天聽,所以道光十五年(1835年),杜受田被特命進京,教皇子讀書。這是杜受田命運轉折的開始。

清朝給皇子選老師,不需要職位高低,只需要「品端學粹 」「熟讀四書五經」。咸豐帝也曾回憶老師杜受田的學問,說他「品端學粹, 正色立朝……特簡為朕師傅」,可見杜受田不論是學問還是人品都是出色的。

清史稿》說:咸豐帝6歲入學,入學時跟從的老師就是杜受田,「受田朝夕納誨, 必以正道, 歷十餘年」,杜受田和咸豐的師生情持續了十餘年,這是咸豐登基後特別信賴杜受田的根本原因。咸豐自己也說:「日承啟迪, 獲益良多。」咸豐廟號為文宗,他被認為是清代諸帝中文化素養最高、才學最好的皇帝,這一切和杜受田的諄諄教誨密不可分,「此為杜受田啟沃之力也。」

三、言傳身教

杜受田為官勤勉,直上書房17年。上書房是專門教皇子讀書的地方,直上書房這個官職就是教皇子讀書的老師。杜受田朝夕教導,不曾偷懶,為了更好地督促學生學習,他自己搬到了西安門,算是學區房。西安門離皇宮上書房較近,但因為地租原因,他只能住在寺廟裡,三五日才能回一次家。這種勤勉曾深深影響了咸豐。

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 天天要聞

清代的上書房


生於皇家,必然少不了父子兄弟間的勾心鬥角。咸豐帝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個兒子。道光帝的前三個兒子,也就是奕詝的三個哥哥均早夭。奕詝的五弟自幼被過繼給三叔(道光的三弟)綿愷,也退出了權力爭奪戰。所以奕詝皇位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就是六弟奕訢

清朝以八旗騎射得天下,雖然入關之後,八旗子弟急速貴族化,都已經荒廢了武術,但在皇家層面,騎射還是必修課。當時,道光帝讓諸皇子去南苑狩獵,這個打獵的故事在今天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奕詝的確參與打獵了,但墜馬受傷,一無所獲,然後杜受田告訴奕詝見了皇帝如此如此;另一個版本則是,因為奕訢武功遠高於奕詝,奕詝就求教老師杜受田怎麼辦,杜受田說如此如此,然後奕詝在打獵時絲毫不射箭,就在旁邊看著。兩個故事的結局一樣,諸皇子打獵返朝,奕詝一無所獲,而奕訢獲獵最多。道光帝詢問奕詝一無所獲的原因,奕詝把杜受田的話轉述一遍,說現在正是春天,鳥獸繁殖,為了在親兄弟間一較高下,就傷害無辜實在於心不忍,所以寧可被責罰也不遠放箭殺生。結果道光反而更看重奕詝,表揚他這才是君主的氣度。

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 天天要聞

後來的恭親王奕訢


四、咸豐前期帝國的實際主導者

1850年3月9日奕詝繼位,是為咸豐帝。當時清朝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國庫空虛。一方面要給英國賠款;一方面洪秀全在南邊造反,平叛也需要軍費。鴉片戰爭,中國輸給外夷,雖然道光帝覺得沒什麼,但作為熱血青年皇帝的咸豐帝,反倒覺得很丟人,所以繼位後,咸豐就決心新政,力圖中興大清。

繼位當年,咸豐授杜受田太子太傅銜,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內閣協辦大學士,從官爵上看,杜受田並不突出,但聯繫杜受田教奕詝十多年知識,加上皇家父子關係太冷,奕詝對這十幾年如一日的老師產生了如同對父親般的依賴,所以帝國的實際決策權全在杜受田手中,咸豐對杜受田是言聽計從,杜的權勢相當於宰相。

咸豐改革的開端就是在杜受田的授意下親自頒布了求言令,鼓勵臣民上書言事,「用人行政一切事物, 皆得據實陳奏」。3月27日,杜受田的內閣再發上諭, 頒布求賢令,令地方督撫保舉實學人才。11月,在杜受田的鼓勵下,咸豐帝罷免了無為「宰相」(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清洗鴉片戰爭中的主和派大臣,提拔一批新人。

當時廣西太平軍之亂已經十分嚴重,廣西督撫無力鎮壓。杜受田決定啟用林則徐,林則徐的本事大家都是知道的,要是林則徐真的到了廣西,太平軍真的可能被扼殺。可惜林則徐半路病逝。

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 天天要聞

林則徐


咸豐是個苦命天子,就在太平軍之亂蔓延南方諸省的時候,1852年大雨,河道決堤,澇災波及山東、江蘇兩省。一心想讓咸豐做明君的杜受田,日夜謀劃籌措了60萬石大米賑災。為了防止貪官污吏剋扣,防止山東、江蘇發生民變,也為了顯示皇帝恩德,杜受田決定親自去災區督辦賑災事宜,結果66歲的老頭真的親赴災區,慰問受災群眾,最終「觸暑染疫」,在江蘇清江去世。杜受田去世的消息傳到北京,咸豐帝痛哭流涕,贈謚老師「文正」。

苦命天子的苦命老師,在外賑災染病而死,他要不死晚清或許不同 - 天天要聞

杜受田故居


文史君說

杜受田可真是教師的楷模,對咸豐這個學生盡職盡責。本來咸豐各方面能力都不如奕訢。道光帝病危之際,將奕詝、奕訢招來詢問時政。奕訢的老師卓秉恬讓奕訢知無不言,談天說地,表現自己,證明自己的才能;而杜受田對奕詝說,你談論時政無論如何也比不過奕訢,不如表示孝順,顧左右而言他,不說時政,只哭泣表示對皇上的不舍。到了覲見皇帝時,兩個皇子都依老師的計策而行,奕訢口吐蓮花,而奕詝卻哭得話都說不出來,道光深感「皇四子仁孝,可當大任」,就這樣,奕詝成了接班人。可以說咸豐這個皇帝完全就是杜受田扶上去的。

杜受田有能力又勤勉,至少是個好人,他的品格素養曾深深影響了咸豐,在杜受田活著和杜受田去世之初,咸豐還能繼續秉持杜老師的期盼,努力讓自己當個明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平軍北伐一度逼近京師,英法聯軍又燒了圓明園,一次次挫敗,讓咸豐自信心全無,最終墮落溫柔鄉,習慣了得過且過的生活。可以說如果杜受田不死,再督促咸豐幾年,憑藉杜受田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影響,完全能遏制住慈禧的崛起,進而防止晚清政局的持續崩壞。當然沒有杜受田的謀劃,皇帝的位子沒準就是奕訢的,這樣洋務運動的進展是否會更順利一些?如果從這個角度,杜受田其罪亦大。後人看歷史,一個個分支和偶然,實在也難說得緊。

參考文獻

毛海建:《苦命天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群兄:《為官勤謹的帝師杜受田》,《聯合日報》2017年2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國台辦再批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對任何「台獨」分裂行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 - 天天要聞

國台辦再批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對任何「台獨」分裂行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

今日,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就台灣地區領導人相關言論答記者問。問:台灣地區領導人7月1日進行所謂「團結十講」第四講。請問對其中涉兩岸關係內容有何評論?答:賴清德昨天的講話再次暴露其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的險惡用心。其悖逆島內民眾渴望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罔顧台灣同胞生命安全和利益福祉,蓄意挑起兩岸對立...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中美關係這事兒,說白了就是當今世界最重磅的雙邊關係。從1979年建交開始,兩國關係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時而平穩,時而刺激,到如今,感覺像是直接衝下了懸崖。有人說,中美之間已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這話聽起來有點兒嚇人,但仔細想想,也不算完全
葛兆光|把所學所思「傳遞給別人」——李菁《歷史的鐘擺》序 - 天天要聞

葛兆光|把所學所思「傳遞給別人」——李菁《歷史的鐘擺》序

一李菁在撒馬爾罕旅途中給我寫信,讓我給她對歷史學家的訪談錄新書寫一篇序文,我其實很猶豫,因為她對我的採訪也收在這本書里,這讓我很難拿捏序文的分寸。不過,看了書的部分內容之後,我又有些釋然,因為這裡涉及的學者們,除了較早過世的費正清之外,我和其他人多少都有或近或遠的交道。我和傅高義先生見過兩面,特別在...
宗室嵩森:常寧六世孫,27歲中舉,40歲中進士,64歲官至尚書 - 天天要聞

宗室嵩森:常寧六世孫,27歲中舉,40歲中進士,64歲官至尚書

前言:恭親王常寧,是順治帝的皇五子,康熙帝的皇弟,可以說在康熙朝是顯赫的王公家族。然而,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到了清朝中晚期,大多數子孫後代都淪為了閑散宗室,不得不去自謀生路。但是,從常寧的子孫人生來看,通過宗室科舉入仕的案例較多,有的位居
每天湧入5.6萬人,日掙333萬!開封萬歲山上半年營收超6億,11億對賭協議穩了? - 天天要聞

每天湧入5.6萬人,日掙333萬!開封萬歲山上半年營收超6億,11億對賭協議穩了?

7月1日晚,河南開封萬歲山武俠城交出上半年成績單——營收超6億,客流破千萬,用一份亮眼的數據宣告「潑天的流量」已成功變現。根據景區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財報,其實現綜合營收6.04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62%。客流量的增長更為迅猛。財報披露,上半年入園人次高達1024.2萬,同比增幅達到驚人的239.33%。記者根據財報數據...
王建煊:兩年內我會讓台灣與大陸統一,絕不向美國軍購 - 天天要聞

王建煊:兩年內我會讓台灣與大陸統一,絕不向美國軍購

提到台灣問題,很多人自然想到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島內「台獨」勢力,更有不少人感到疑問,為何台灣地區就沒有主張兩岸統一的領導人?實際上,在「台獨金孫」賴清德上任之前,曾經有一位競選人提出了兩岸和平統一的主張,此人就是台灣地區新黨領導人——王建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