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澤東在香山
齊赫文,一個簡單的中文名字,卻是由一個16字原名的「縮寫」。 謝爾蓋·列奧尼多維奇·齊赫文斯基,1918年9月出生於彼得格勒。1939至1940年他擔任蘇聯駐烏魯木齊副領事時,將他的名字精簡極約為:齊赫文。
在1946至1949年,齊赫文任蘇聯駐北平總領事。正是這個身份和他所擁有漢學家的頭銜,使他有機會在1949年6月17日,被邀請到北平香山雙清別墅與毛澤東主席共進午餐。
在雙清別墅,有滿腦子問題並急需得到解答的齊赫文,首先向毛澤東主席請教了一個哲學問題,即如何看待康有為和他的哲學觀點以及19世紀末中國改良派的活動。
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其淵博的知識和對中國文化的堅定自信,不僅回答了齊赫文所提問題,還向齊赫文闡明了漢字拉丁化問題。
1949年齊赫文(右)在北平
漢字拉丁化是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漢字拉丁化設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最終廢除漢字。
經歷新文化運動、經歷五四運動大潮的毛澤東,深知寫白話文、說普通話的重要意義。他對漢語在整個社會和歷史進步上,有著極為清醒和敏感的認識,成為率先引領漢字受之廣眾的舉旗人。1919 年 7月14日,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號上,發表白話文創刊宣言,其中有:「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什麼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的開篇就寫道:「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用一般民眾都聽得懂的大白話, 提出的問題了極為重要的問題,表現的氣魄最宏大、理論分析最深刻。
毛澤東是五四先哲、五四新文化的最傑出繼承者、發展者,所以深耕中華民族文化沃土,汲取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承繼傳統又創新。他為他的生母寫下56句的四言詩《祭母文》、代表中共中央寫下96句的四言詩《祭黃帝陵》,古樸典雅,極具《詩經》遺風,表現了毛澤東古詩文根底極其深厚,所以民主人士柳亞子稱毛澤東是「看千古詞人共折腰」。古樸上創新,1936年9月22日寫的《給蔡元培的信》用的是淺近文言文;但他寫革命理論文章、作報告等等,統統都是白話文。這正是,毛澤東對漢字嫻熟,對語言的徹悟,按毛澤東自已所說,就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1949年2月1日,已經來到解放區的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等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一共56人,在聽到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後,以極興奮的心情,聯名致電毛澤東和朱德祝賀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我人民解放大軍,乃人民之武力,革命之前鋒。作戰以來,已二年有餘矣。諸先生指揮若定,勞苦功高,諸戰士俯仰如神,鞠躬盡瘁,旌旗所指,簞食壺漿,同人等已先後進入解放區疊奉捷音,不勝振奮。竊願竭力追隨,加緊團結,為中國之建設奮鬥到底。」這56人的賀電,是咬文嚼字,字字珠璣的真情實感。
毛澤東收到電報後,再顯文字功底,他與與朱德總司令聯名複電:二月一日來電讀悉,極感盛意。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百餘年來,前仆後繼。無數先烈的鮮血,灑遍了錦繡山河;億兆後起的人民,表現了英雄氣概。此次人民解放戰爭之所以勝利,是由於全國人民不畏強御,團結奮鬥,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一致奮起,相與協力,從而使人民解放軍獲得各方面的援助,使人民的敵人完全陷於孤立,勝負之數,因以判明。現在殘敵尚存,詭謀時作。求喘息謂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欲求人民解放鬥爭獲得最後勝利,必須全國一切民主力量同德同心,再接再厲,為真正民主的和平而奮鬥。諸先生長期為民主事業而努力,現在到達解放區,必能使建設新中國的共同事業獲得迅速的成功。特電布復,敬表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齊赫文在天安門前留影
從來往的電文,我們更深知,先賢們對中國文化的特別了解和愛戴。所以在北平香山,在「中國通」文赫文,向毛澤東討教漢字時,毛澤東對齊赫文說: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之一。它不僅忠實地記錄了有史以來漢語的而貌,保存了中華民族燦爛豐富的文化,而且正出色地、也必將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終其一點,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任何字母也代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