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究竟是遺詔繼位,還是乘機奪位,在雍正繼位之初就吵吵嚷嚷、眾說紛紜、真假難辨,以至留下了這個歷史疑案。
今天我們就從如下幾個關鍵點來客觀的分析一下雍正帝繼位的正統性。
一、關於雍正帝「謀父逼母」謀取帝位的真相;
二、關於雍正帝「篡改遺詔」謀取帝位的真相;
三,說雍正因為皇位得之不正,所以繼位後「弒兄屠弟」的真相;
四、說雍正帝殺隆科多和年羹堯是為了滅口,毀滅篡位人證的真相。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年號「雍正」,雍正繼位前為「雍親王」,年號取名「雍正」的意思就是「雍親王得位之正」的意思,可見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就被懷疑了,這些懷疑肯定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康熙帝駕崩前後發生了什麼?
康熙帝駕崩當天,皇十四子在西北領兵,但是康熙帝並沒有下詔將皇十四子召回京城。
康熙帝駕崩當天,上午皇四子還在北京天壇籌備十五冬至的祭天大禮,被康熙緊急召回,並且在暢春園被康熙召見了三次,但是康熙帝並沒有當面向提及皇位繼承的事情。
根據《大義覺迷錄》記載,康熙帝駕崩清晨,緊急召見了三皇子、七皇子、八皇子、九皇子、十皇子、十二皇子、十三皇子和隆科多,向眾人宣布「皇四子人品貴重,深宵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但是這本《大義覺迷錄》是雍正帝繼位後御用的官員編寫的,而且出版時,上述的當事人基本上都已經不在人世了,無法證實,所以這本書記載的內容也不足以完全可信。
康熙帝於當晚戌時駕崩(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步軍統領隆科多口頭向雍親王傳達了康熙帝由他繼承大位的遺詔,雍親王聽到的反應是詫異、悲痛,隨後昏倒在地,隨後皇三子帶頭向雍正叩首,承認其繼承大統。
十四日,宣告天下,康熙帝龍馭上賓,雍親王繼承大統,召皇十四子回京。同時京城九門關閉,禁止出入。
十六日,頒布康熙帝遺詔。
十九日,告祭天壇、太廟、社稷壇,京城九門開禁。
二十日,雍正帝在太和殿登極,改年號為「雍正」。
一、關於雍正帝「謀父逼母」,謀取帝位的真相。
雍正繼位不久,謠言就來了,說康熙帝在暢春園重病,雍親王進了一碗人蔘湯,康熙皇帝就駕崩了。也就是說是雍正帝毒死了康熙帝,但是康熙皇帝身邊防衛嚴密,毒害是很難的,而且那時的康熙帝已經七十歲高齡了,病死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毒害一說應該純屬謠言杜撰。
雍正皇帝繼位半年,生母就突然去世了。有傳言說是因為雍正生母因為皇十四子的事情與雍正發生衝突,雍正帝大怒,太后就撞死在鐵柱子上了。這一點確實很難考證,歷史也沒有明確記載,而且其母子關係在此期間期間也確實不好。
二、關於雍正帝「篡改遺詔」,謀取帝位的真相。
有傳言說,康熙帝本傳位於皇十四子胤禎,「胤禛」與「胤禎」字形和字音都相近,於是雍正把遺詔行文中「傳位十四子胤禎」改為了「傳位於四子胤禛」,而且雍正帝繼位後,還把皇十四子的名字「胤禎」改為了「胤禵」。
首先篡改遺詔的說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皇帝遺詔要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根本不具備修改的條件。至於把皇十四子的名字改了,也是為了避諱,不僅僅是皇十四子改了,其他皇子也都改了,只是只有皇十四子改了兩個字而已。
三,說雍正因為皇位得之不正,所以繼位後「弒兄屠弟」的真相。
雍正帝繼位後,強烈反對他的有皇長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雍正皇帝為了穩固政權,迫害其手足也確實是事實。
皇長子在康熙帝期間就被奪爵關在家裡了。
皇八子後來被削爵圈禁,最終將其害死。
皇九子相傳被削去宗籍後被毒死。
皇十子因故被奪爵拘禁。
皇十四子後被禁錮於景山壽皇殿。
雍正帝「弒兄屠弟」事實是真,但這不足以說明雍正的帝位就來路不正,而且歷史事實也確實是這幾位皇子處處與雍正作對,也不排除雍正為了社稷安危不得已而為之。
四、說雍正帝殺隆科多和年羹堯是為了滅口,毀滅篡位人證的真相。
隆科多是雍正帝繼位的關鍵性人物,隆科多是康熙帝的舅表兄弟,有人認為,是隆科多「隱匿」了真諭旨,使皇十四子失去繼位的機會,有襄助皇四子登上大位。只是雍正五年隆科多就被雍正帝奪爵禁錮,雍正六年死於禁所。隆科多的下場存在自己作來的因素,當然也存在雍正帝滅口的動機,畢竟隆科多在雍正帝繼位的當口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說年羹堯對雍正鞏固帝位的幫助,一是向雍正帝告密皇十四子,讓雍正帝深入了解皇十四子這個對手,二是年羹堯在西北用兵取得勝利,維護了清朝的穩定。年羹堯的災禍可以說完全是由他自己作來的,並不存在雍正滅口一說。
以上四個方面說法,既不能說明雍正帝繼位是具備正統性,也不能說雍正帝的帝位是奪來的,繼位疑案最大的問題在於遺詔的缺失,不是現在沒有遺詔存世,是現在存世的遺詔也無法辨真偽,不能作為鐵一般的證據。
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正史不可能對雍正帝逆取帝位做出記載,雍正作為當時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評判其最主要的還是看其政治上的功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