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2025年04月13日11:43:02 歷史 1141

1981 年 1 月 20 日,當羅納德里根在國會山宣誓就職時,美國正籠罩在 「滯脹」 的陰雲與冷戰的焦慮中。

通貨膨脹率高達 13.5%,失業率突破 7%,蘇聯的擴張勢頭在 70 年代達到頂峰,而卡特政府的無能讓民眾對國家前景充滿懷疑。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里根的上台,不僅標誌著保守主義的全面復興,更以一系列極具魄力的決策重新定義了美國的發展軌跡。這些決策在當時看似激進,卻在歷史中證明了其非凡的正確性,成為改寫 20 世紀後期世界格局。

面對停滯性通貨膨脹這一經濟學教科書上的難題,里根政府展現出超越傳統凱恩斯主義的勇氣。當時的美國,聯邦政府最高邊際稅率高達 67%,企業投資意願低迷,資本形成率降至 1929 年大蕭條以來的最低點。

里根敏銳地認識到,問題的核心在於過度徵稅抑制了供給端的活力。他援引 「拉弗曲線」 理論,堅信減稅能夠通過擴大稅基實現財政平衡,而非單純的預算縮減。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1981 年《經濟復甦稅法》的出台,開啟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減稅計劃:三年內個人所得稅累計降幅達 25%,企業加速折舊政策大幅降低資本成本。1986 年的稅制改革進一步簡化稅級,將最高邊際稅率降至 28%,同時堵住稅收漏洞,讓更多中小企業受益。

這些政策如同給經濟注入強心劑:1983-1989 年,美國 GDP 年均增長 4.4%,通脹率回落至 3.6%,創造了 1600 萬個就業崗位。供給學派的實踐雖因財政赤字擴大備受爭議,但其核心邏輯 —— 通過釋放市場活力實現增長 —— 被證明是打破滯脹的關鍵鑰匙。

正如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所言:「里根的減稅政策與美聯儲的貨幣緊縮形成合力,共同終結了通脹噩夢。」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里根對蘇聯的強硬立場,絕非簡單的意識形態對抗,而是基於對對手弱點的深刻洞察。70 年代的蘇聯憑藉石油美元紅利瘋狂擴張,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結構性矛盾已積重難返:農業依賴進口,輕工業嚴重滯後,軍事支出占 GDP 比重超過 15%。里根政府抓住這一戰略窗口期,展開了一場 「技術 、經濟」 雙重絞殺戰。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星球大戰」 計劃堪稱冷戰史上最具想像力的戰略布局。儘管該計劃最終並未完全落地,但其核心目標 —— 通過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經濟 —— 卻完美達成。美國在 80 年代將軍費從 1817 億美元增至 3326 億美元,重點投資高科技武器研發,迫使蘇聯在微電子、航天等領域與美國展開不對稱競爭。

數據顯示,蘇聯為應對美國的軍備壓力,軍費佔 GDP 比重長期維持在 12% 以上,遠超美國的 5%。這種 「技術消耗戰」 讓蘇聯本就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1985 年石油價格暴跌更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第三世界戰場,里根政府果斷採取 「低烈度戰爭」 策略遏制蘇聯擴張。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1983 年出兵格瑞那達,迅速清除親蘇政權,展現了美國在加勒比海的戰略決心;對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的支持,雖引發 「伊朗門」 爭議,卻有效牽制了蘇聯在中美洲的勢力。這些行動與里根的 「推回戰略」一脈相承,即從被動遏制轉向主動壓縮蘇聯勢力範圍,為後來的東歐劇變埋下伏筆。

除了經濟與軍事領域的決策,里根對美國精神的重塑同樣具有深遠意義。

60 年代的民權運動、反戰浪潮與性解放運動,在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傳統價值觀的崩塌。犯罪率飆升、家庭觀念淡化、社會信任度下降,成為卡特政府無法解決的社會危機。里根以 「美國夢」 為核心,倡導個人責任、家庭價值與愛國主義,重新凝聚了民族共識。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在政策層面,里根政府削減社會福利開支,推動 「工作福利」 改革,強調 「授人以漁」 而非 「授人以魚」。1982 年《就業培訓夥伴法》將聯邦資金下放給地方,鼓勵企業參與職業培訓,既降低了福利依賴,又提升了勞動力素質。

正如里根在就職演說中所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1989 年東歐劇變、1991 年蘇聯解體,宣告了里根 「以實力促變革」 戰略的完勝。戈爾巴喬夫後來在回憶錄中坦言:「蘇聯無法承受與美國的技術競爭,星球大戰計劃加速了我們的體制危機。」 而美國在里根時代奠定的技術優勢,為 90 年代的新經濟繁榮埋下伏筆 —— 矽谷的崛起、信息技術革命,都受益於 80 年代對高科技產業的政策傾斜。

更重要的是,里根重新定義了美國的全球角色。

他放棄了 70 年代的 「緩和政策」,用 「民主十字軍」 重塑美國的意識形態領導力。這種將實力與價值觀相結合的策略,雖在後來引發 「新保守主義」 的爭議,卻在冷戰末期有效瓦解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凝聚力。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當 1989 年柏林牆倒塌時,世界看到的不僅是物理屏障的崩塌,更是一種發展模式的潰敗。

當然,里根的決策並非沒有代價:聯邦債務從 9000 億美元飆升至 2.7 萬億美元,社會不平等加劇,這些問題至今仍困擾著美國。

但歷史評價的關鍵在於,里根在正確的時間做出了符合美國根本利益的選擇:在經濟上打破教條,在戰略上直擊要害,在價值上重建信心。

里根,憑什麼是「最偉大的美國人」?沒有他,解體的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里根時代的啟示,遠超具體的政策細節。當多數人陷入 「滯脹無解」 的悲觀時,里根看到了供給端的潛力;當 「緩和論」 盛行時,他識破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當社會陷入價值迷茫時,他選擇喚醒沉睡的美國精神。

這些決策的正確性,不僅在於解決了當下的危機,更在於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設定了正確的航向。

文章來源:周侃侃plus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