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真的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嗎?

2022年07月15日17:04:06 歷史 1849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記載。比如《戰國策》中有「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韓非子》中有「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漢代賈誼《新書》中有「路不拾遺,國無獄訟」;唐代鄭棨的《開天傳信記》中有「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等等。

由此可見,這是古代的一種社會理想。既然是社會理想,顯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就如同古代說的「大同社會」一樣,也僅僅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

然而,《資治通鑒》中,卻真切地記載了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現象。

《資治通鑒》上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貞觀之治真的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嗎? - 天天要聞

(唐太宗)

那麼,「貞觀之治」時期,真的實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嗎?

我認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其一,盜賊永遠存在。別說「貞觀之治」時期,就算是咱們當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貞觀之治」時期高多少倍,但有誰敢出去不鎖門呢?不鎖門,你的家很可能就被「抄」了。盜賊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的,再富裕的時代,都杜絕不了盜賊的存在。因為所有的富裕,都是需要付出勞動的。而盜賊卻可以不勞而獲,相當輕鬆,所以,總會有人鋌而走險。

其二,貞觀時間太短。任何一個盛世的出現,絕對不是一代兩代能夠做到的,更不可能在二十來年的時間(「貞觀」經歷了22年)里實現。

其三,貞觀基礎太差。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是在隋末亂世中起步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那麼多勢力,打了那麼多年仗,早已把國家打得一窮二白了。「貞觀之治」是在這樣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發展的,時間非常短,實在不足以形成盛世。

其四,貞觀消耗太大。唐太宗時期,也並不是完全就放手讓老百姓生產,其實還在打仗。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讓李靖率軍和東突厥作戰,最終滅掉東突厥;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等攻打吐谷渾,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萬徹等攻打高昌國,並設置安西都護府;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自率軍征討高句麗,最後糧草沒了才班師回朝,而且此後就與高句麗糾纏不斷,前後打了三年時間。

貞觀之治真的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嗎? - 天天要聞

(率軍出征,圖取其意)

我們這裡並沒有把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動的戰爭清理完,實際上還有很多次小型戰爭。算起來,唐太宗時期發動的戰爭不下十次。

要知道,如果古代不打仗,安安靜靜地搞幾年生產,可能生產會多多少少搞上去。但是一遇到打仗,將給農業生產帶來雙重打擊:一重打擊是需要給軍隊提供糧草,老百姓自己的口糧不足;另一重打擊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青壯去打仗了,無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既然唐太宗時期有那麼多戰爭,老百姓怎麼可能富裕呢?不富裕,怎麼會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呢?

其五,貞觀稅負不輕。老百姓要富裕,稅收必須要少。但是,稅收一少,就無法做打仗之類的事情。而且,我們在史料中也沒有找到唐太宗像「文景之治」那樣減免稅賦的記錄。由此可見,「貞觀之治」時期老百姓的負擔並不低。

既然又在打仗,又沒有減免稅收,又有盜賊,經歷的時間又短,盛世顯然是不可能形成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現象,顯然不可能出現的。

貞觀之治真的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嗎? - 天天要聞

司馬光

既然不可能出現,為什麼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面要那樣說呢?

我認為,司馬光其實是想表達一種形象性的說法,並不是實際存在的現象。是為了表現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社會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其中多有溢美之詞,表達作者對這一個時代的肯定。

除此之外,司馬光還以此來說明在「貞觀之治」時期,社會風氣出現的明顯變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實際上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設防,不爭奪,不互損。說明社會開始講信任,社會道德變好。而這種社會道德變好,也與唐太宗在「善於納諫」中,所倡揚的君臣之間互相信任,有莫大的關係。

總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現象,在古代社會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貞觀之治」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人類走向理想社會的可能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著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