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精美的青銅器,許多都是祭祀的用具。在殷商時代,不論行軍作戰這樣的國家大事,還是尋常百姓的婚喪嫁娶,都要祭祀、占卜,以察吉凶,預知天意。
在那個人類不認識大自然、也無力對抗大自然的年代,從統治者到百姓,人們都相信天地之間存在著一位主宰一切的神。
然而,當天意與現實相違背時,又該如何選擇呢?
公元前1046年1月,周都灃城(今陝西西安)的大殿內,滿懷信心的姜尚突然皺起了眉頭。他剛剛進行了一項重要的事務——例行占卜。
按照戰略規劃,常年受商王侵略的東夷地區諸部落在周太師姜尚的鼓動下,發起了大規模叛亂,商王派大軍進攻東夷平叛,商都空虛,正是周軍發兵東進的大好時機。姜尚激動地進行了戰前的占卜。
然而,據史料記載,這次占卜的卦象卻顯示大凶,預示著出兵不利。這樣的結果不禁令姜尚等人大吃一驚。
如此緊要關頭,是聽天命繼續等待,還是按計劃發兵呢?
當人們對卦象議論紛紛,認為不宜出兵的時候,姜尚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太公說枯骨朽草,何知吉凶,按它打天下進軍哪會行?折龜搗骨,把那骨頭扔到地下跺了幾腳,我們以有義伐不義,等於救人民於塗炭,救人民於倒懸之中,我們就要干這麼一件事。」
姜尚的這段陳詞,成為了一段流傳了3000多年的佳話。今天的人們還在傳頌當年姜太公不信天命,把占卜龜筮【shì】踩在腳下的勇氣和智慧。
在那個相信天命神授的年代,姜尚把百姓的疾苦看得比天意更重。中國人從那時開始,逐漸有了覺醒,由完全信天漸漸開始轉變為相信人的力量。
相信民心勝於天命的周王集結了兩年前在孟津觀兵的各路與盟諸侯,伐商的軍隊終於出發了。
武王伐殷,乘舟濟河,兵車出,壞船於河中。太公曰:「太子為父報仇,今死無生。」所過津梁,皆悉燒之。
伐商大軍乘船渡過黃河,剛一上岸,姜尚就命人把船全部毀掉,他說:「這次出兵,是世子(周武王)去為他父親(周文王)報仇,大家只有與敵人拚死奮戰,不可存僥倖生還之心!」所過的渡口和橋樑,也都叫人全部燒掉。
為這次伐商之戰,大家已經做好了破釜沉舟,以死相拼的決心。
周武王的軍隊渡過黃河後,又在黃河以北,一個如今叫做獲嘉縣的小城短暫停留。
「民間傳說是,武王到這以後,他因為水土不服,西岐在幾千里地以外,到這以後全部得了一種病,得了一種什麼病呢?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紅眼病。得病以後就沒法打仗沒法前行了。」
除了疾病,軍隊遇到的困難還不止這些。
周武王大軍渡過黃河後,繼續向東行進。當大軍行至邢丘(今河南溫縣)這個地方時,突遇狂風驟雨,三天三夜沒有停止。道路泥濘,人和戰車根本無法前行,就連戰旗都被風吹斷為三截。
這在當時是十分不吉利的徵兆。信奉天意的人們把它看作神靈的指示,意味著不宜出師攻戰。然而,在這一關鍵時刻,姜尚再次堅定了眾人的信心。
「當時武王就問太公,他說太公這是怎麼回事呢?我的中軍大旗斷為三截了,是上天不讓我伐紂嗎?太公說不是,大雨三日,是讓我們在這兒屯兵修武,斷成了三截呢,讓我們把部隊分成上中下三軍。」
同盟山所在的獲嘉縣,古時名叫修武,就是因為周武王在此修兵練武而得名。
同盟山並不是山,而是一座約七米高的高地。據說當時為鼓舞士氣,眾將士每人用手捧土一捧一捧堆起來的。
眼看著離商都越來越近,修整後的將士們將不祥的徵兆與困難都拋之腦後,精神飽滿地繼續東進。
公元前1046年2月28日拂曉,聯軍抵達距朝歌(今河南淇縣)70里的牧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市附近。
然而,就在此時,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漸漸顯出輪廓,其隊伍之龐大,令將士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根據今天的歷史研究學者考證,當時商王的軍隊有17萬人之多。
雙方兵力懸殊,在那個以人力作戰的年代,勝負彷彿毫無懸念。
▼
在攻打東夷的戰爭中,兵力強大的商王一方佔盡優勢。商軍一陣衝殺,層層包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
當周武王大軍逐漸靠近的時候,商王帝辛正在宮殿內,與妲己一起慶祝東夷平叛的節節勝利。
直到西部眾部落聯合進攻,向朝歌城攻來的消息抵達商王的耳朵,他才猛然驚醒,頓時慌亂不已。然而,平叛大軍遠在邊境,已經來不及調回,匆忙間他是如何糾集大量兵力趕赴戰場迎戰的呢?
「他是從這個奴隸、囚徒中臨時糾合起來人,甚至於有沒有兵器都很難說,人數倒是不少。」
然而這一切,周武王並不知情。
面對浩浩蕩蕩數倍於己的商軍,武王心中暗嘆,這一仗凶多吉少,彷彿應驗了出兵前卦象大凶與前進路上種種不祥的徵兆。難道真的是上天的旨意,不該出兵伐商么?
武王心中有沒有後悔,誰也不知道,但此時撤退已不可能,武王只能奮勇直前。
在獲嘉縣同盟山上,武王對同盟的諸侯和周族將士們作了戰前的最後宣誓,這段戰前誓詞被稱作《牧誓》。
「周武王首先說,你們不遠千里地來是為了征戰,為了人民而征戰討伐,辛苦了,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討伐紂王呢?周武王列舉了紂王的一系列的罪狀,比如說紅顏禍水,親小人遠賢臣,舉了大批的例子。然後告訴將士們,下面我們要打一次大戰,這次大戰當中我們要自己愛護自己,就是刺殺的時候不要用力過猛,首先保護自己,然後再刺殺別人,幾次衝鋒以後我們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後面的人衝上,投降的人不要殺他,讓他們做我們的奴隸。」
年輕的周武王在陣前的慷慨陳詞,堅定了同盟軍攻伐的決心,同時,誓詞里也包含著他的戰術:那就是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保持隊陣有序,不殺俘虜。
而當時的周武王和士兵們並不知道,這段誓詞,竟然對整場戰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決戰,在一場濛濛細雨中打響了。83歲的姜尚作為周武王盟軍的三軍統帥,帶領戰車在敵陣中衝殺,豪情滿懷,氣貫長虹。如此高齡的老人身先士卒,這樣的英勇氣概不僅鼓舞了周軍的士氣,也足以令敵軍膽怯。
商周時期,戰爭的常規兵器主要是矛、戈與弓箭。有趣的是,《史記》中關於姜尚率百夫致師的記載里,頭一次提到了四馬戰車在戰爭中的使用。牧野時期的戰車,雖然沒有戰國時期的先進,但在這場戰鬥中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匆忙集合起來的商王部隊戰鬥力雖然比不上訓練有素的周武王部隊,但是精銳之師與一支人數龐大的部隊交鋒,必將是一場惡仗。
然而,當戰爭真正打響的時候,廣闊的牧野戰場竟然發生了誰都沒有料到的情況:商王部隊中大批奴隸囚徒紛紛倒戈,開始反過來攻打自己人,一些商王室成員大臣也臨陣叛變,打開城門引周軍入城。
「這些奴隸與囚徒,平時受盡商王的折磨與凌辱,怨恨無處發泄。又一直聽說周部落清明仁義。於是在戰場上,他們就叛變了。前徒倒戈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意思是說前方的部隊投降敵方,反過來打自己人。」
▼
大戰從清晨開始直至夜晚,不到一天的時間,勝負便有了定局。5萬兵力的周武王戰勝了17萬之眾的商王,取得了勝利。一場令一個王朝覆滅的戰爭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就結束了。
看著一切瞬間灰飛煙滅,無人知曉此時商王的內心在想些什麼。也許,是無顏面對先人,也許,是悔恨被妲己迷惑、剛愎自用的晚年。
他默默地登上自己為妲己修建的鹿台,走進了熊熊燃燒的大火中。
而妲己則坐在自己的梳妝台前,露出了最後的微笑。她的所做作為,究竟是為了有蘇氏部落還是本性如此,已成為一個永遠的謎。
商朝六百多年的統治,終於在他們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幾個月後,姬發登上天下王的寶座,稱周武王。我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周朝,其近八百年的輝煌與影響華夏數千年的禮樂文明也隨之開啟。
為了犒賞參戰的將士,周武王進行列土封疆,並將戰死的將士封為神仙,名傳千古。封神的執行者,便是姜尚。
「牧野大戰結束以後,對死了的人,為了慰籍他們天上的靈魂,就是說把他們封作了神,讓他們管理一片土地、一條河,一座山。每條河有河神、每座山有山神,每一個縣城有城隍,每一個鄉鎮有土地爺嘛。」
直到今天,許多老百姓蓋新房的時候,還要寫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曾經英武自負的商王在今天的河南淇縣城外,只留下一冢孤墳。後人用一個「紂」字評價他的殘暴,稱他為商紂王。而妲己,被後人妖魔化為狐狸精,成為禍國殃民的典型代表。
一場戰爭,兩個朝代更替,天下格局在戰爭中重組,歷史在戰爭中前進。
牧野之戰,為百姓終結黑暗,開啟新生,奇蹟般的作戰過程,永遠地載入了史冊。
本文已入選愛奇藝獨播欄目《中華戰爭通史》紀錄片創作內容。
【本文授權轉載自重說近代史公眾號,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