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1年,唐太宗下令,讓臣子們暢所欲言,上書指出自己執政不足的地方。這條命令對於文官來說,自然不是大問題,但對於武將來說,那可是件麻煩事。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完成唐太宗交代的任務。武將們只好請自己的幕僚寫下建議,然後由自己遞交給皇上。唐太宗的手下有個叫常何的武官,就讓自己的下屬馬周幫自己完成這個任務。馬周於是就替常何撰寫建議,一共寫了二十多條有利於國家的建議。
常何就將馬周所寫的二十多條建議呈遞給了唐太宗。唐太宗看了之後,十分滿意,覺得這二十多條建議很符合自己的心意,但唐太宗知道,常何一介武夫是沒有這樣的才能的,於是把他叫過來詢問。常何說:"我確實沒有這個能力,是我家客人馬周寫的。」
當天,唐太宗就派人前去召見他。誰知馬周卻毫不著急,依舊不緊不慢,唐太宗急的先後四次派人前去催他。等到馬周到了以後,唐太宗和他談論國家大事,詢問他對政務的看法,兩人談得很愉快。唐太宗於是就讓馬周在門下省供職。
公元632年,馬周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馬周每次執行任務都處理得非常好,符合唐太宗的心意。
馬周擔任御史時,派人按照自己所給的圖購買宅第。眾人都知道他是書生起家,並沒有多少錢財,都認為他買不起房子,因此都在私下裡譏笑。一天,他的僕人前來告訴他,找到了符合他心意的房子,就是有些昂貴,需要兩百萬錢。馬周知道後,立刻將自己要買房的事情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愛惜馬周的才能,知道他並沒有錢,於是下詔有關部門將馬周購房所需的錢財給他。除此之外,唐太宗還賜給了他不少奴婢器物,
之後,馬周多次向唐太宗上諫,都被唐太宗採納,不久授予他侍御史頭銜,擔任朝散大夫的職務。從此之後,愈發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官運亨通,扶搖直上。公元645年,馬周不僅擔任了中書令一職,還代理吏部尚書。
公元647年,馬周患上了消渴病。唐太宗常常令人送御膳給他,親自為他調葯,皇太子親自前去探病,但馬周的病仍不見好轉。公元648年,馬周去世,終年四十八歲。
馬周在貞觀年間,針對當時存在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利弊分析,並及時上書唐太宗,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乃至「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舊唐書》評價他:馬周道承際會,天性深沉,悟主談微,作忠本孝,沖識廣度,宛涉穹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