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2019年12月19日22:25:14 歷史 1764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各「中央」機構從1949年2月起陸續南遷廣州,至10月14日廣州解放,8個月的偏安局面遂告結束。這次「遷都」廣州過程,把國民黨各派系互相拆台、互相掣肘的黑幕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加劇了人心渙散,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滅亡。遷穗的各個「中央」機構駐地何處、狀貌如何,本文將加以詳細披露,用32張照片把讀者帶入真正的歷史現場。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 「總統辦公室」設在廣州市政府前座

府院之爭

1月21日,蔣介石發表「引退」文告,隨即帶領少數親信回到浙江。李宗仁以副總統身份代行總統職權,但卻無法指揮蔣的嫡系部隊,無權任免重要官員,也無法動用蔣所控制的經濟資源。行前,蔣介石對廣東人事作了布置,命親信將領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讓薛岳出任廣東省主席。

總統府與行政院之間隨即發生「府院之爭」。行政院長孫科得蔣介石授意,於1月25日正式宣布將政府南遷廣州。此舉明顯是拆李宗仁的台。2月1日,國民黨秘書長鄭彥棻將中央黨部遷至廣州南堤88號原廣東省黨部。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 孫科在廣州

2月3日,行政院正式宣布在廣州中華北路(今解放北路)迎賓館辦公。2月4日,行政院長孫科偕同副院長吳鐵城、國民黨秘書長鄭彥棻,乘坐中航飛機抵達廣州白雲機場,余漢謀前來迎接,一道前往迎賓館。遺憾的是,曾做過行政院的迎賓館南樓已被拆除,在原地新建了一座白雲樓。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3 1949年廣州行政院辦公樓

孫科的「遷都」行動純屬突然襲擊,「代總統」李宗仁意見很大,認為解放軍尚未渡江,「中央」機關都跑了,剩下「總統府」孤零零留在南京,不僅工作無法開展,對和談也極為不利。2月20日,他追到廣州跟孫科交涉,要求首腦人物仍回南京辦公。次日,李宗仁以國家元首身份,接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美國駐華代辦柯慎思等外國使節。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4 孫科迎接李宗仁

對不聽話的孫科內閣,李宗仁甚為惱怒,必欲去之而後快,遂發動倒孫運動。3月8日孫科提出辭職。然而,李宗仁想組織「聽話內閣」的企圖仍然失敗,往複協商的結果,接替孫科的是蔣介石嫡系何應欽。前門驅虎,後門進狼,李宗仁這個代總統當得很窩囊。

4月21日,解放軍發起渡江作戰,李宗仁、何應欽召集行政、立法、監察三院正副院長及秘書長舉行聯席會議,「與會者咸以和談破裂,首都將受炮火威脅,政府勢須遷往廣州,當決定即日起緊急疏散,行政院除國防部暫遷上海外,其餘各部會均遷往廣州,立法院亦決定遷穂。至總統府則準備先遷至上海,再向廣州移動。」(4月22日《申報》)

4月24日凌晨,解放軍進入南京。14個小時後,何應欽乘「中美001號」專機飛抵廣州天河機場。面對記者的急切詢問,何應欽無言以對:「余欲言者,已於昨交新聞處發布矣。」兩天後,監察院長於右任、立法院長童冠賢、經濟部長孫越崎等也相繼抵穗。

4月29日,行政院通告各軍政長官公署、各綏靖公署、各省市政府、各警備司令部:「自本年二月五日起,以廣州為政府所在地,茲因時局之需要,中央各院部會除有關治安及防衛者外,其尚未遷往者,應即克日遷移。」(4月30日《申報》)

這個時候,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上海巡視防守、布置撤退台灣事宜,代總統李宗仁賭氣飛到老家桂林去了,廣州群龍無首。隨即,一批又一批的黨政要人爭相飛去桂林促駕。桂系二號人物白崇禧看到李宗仁這樣躲避不是辦法,5月2日親自去桂林勸駕。5月8日,在一輪又一輪說客「轟炸」之下,李宗仁終於不情不願,來到「行都」廣州。他選擇住在迎賓館北樓(今廣東迎賓館碧海樓位置)。行政院此前已在南樓「開張」,兩者之間有一道院牆相隔,開一圓門以通往來。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5 李宗仁居住的迎賓館北樓

廣州當局為代總統專門準備了「總統府」,是徵用剛剛建成的市立第三中學建築,位於石牌。石牌離市中心太遠,據有關人物回憶,李宗仁一次也沒有住過。1950年,葉劍英創辦南方大學,把「總統府」圈入校內,後歸華南師範大學使用,這座「總統府」存在了很長時間,據說十多年前被拆除。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6 1950年的「總統府」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7 正在拆除中的「總統府」

李宗仁對何應欽內閣十分不滿,不斷煽動各方政要進行攻擊。何應欽於5月30日宣布辭職。李宗仁的如意算盤,是讓國民黨元老居正出來組閣,蔣介石卻從中作梗,結果在立法院被以一票之差否決。李宗仁被迫提名忠於老蔣的閻錫山組閣。手無一兵的閻錫山還兼任國防部長,目的只是阻止李宗仁、白崇禧掌握軍事指揮權。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8 閻錫山在廣州

外交與國防

1月19日,外交部照會各國駐華使節,請準備赴廣州駐節。此時擔任外交部長的,是「政學系」的吳鐵城。2月5日起,外交部在沙面僑樂社(今沙面大街62號)開始辦公。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9 沙面外交部

出乎意料的是,蘇聯大使館行動最為積極,大使羅申本人連同大批館員迅速遷穗,把帝俄時代的駐廣州領事館啟用為蘇聯駐華大使館(今沙面大街68號)。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0 蘇聯駐華大使館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1 蘇聯駐華大使館銘牌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不理會吳鐵城的照會,繼續留在南京等待解放軍入城,派公使銜代辦柯慎思(又譯克拉克)常住廣州應付國民黨。司徒雷登考慮的是跟新政權直接接洽。美、蘇兩國對「國府」遷穗的反應看起來萬分奇怪。美國被認為支持國民黨政權,卻故意留在南京等待解放,蘇聯被認為支持中共,卻積極主動配合國民黨政權南遷。外交經常有一些曲線行動,不可用簡單的直線思維去理解。8月18日,毛澤東發表著名社論《別了,司徒雷登》,意味著美國大使的如意算盤落空。他選擇直接回國,中美外交問題交給柯慎思處理。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2 美國代辦柯慎思進入沙面外交部

6月12日,行政院長閻錫山發表胡適為外交部長,胡適經反覆考慮,於21日複電懇辭,閻錫山只好用葉公超代理。葉公超代理外長時間很長,到10月1日開國大典那天方才「扶正」。

國防部設在燕塘軍校。抗戰勝利後的第一任國防部長,是桂系二號人物白崇禧,有「小諸葛」之稱。1948年5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蔣介石擔心桂系坐大,立即撤掉白崇禧的國防部長,改由何應欽擔任。李宗仁代理總統後,一直想讓白崇禧回任,都被老蔣強力阻攔。淮海戰役時,白崇禧見死不救,從民間角度看有些「不仗義」,但也是蔣、桂衝突多年的因果,不能說都是桂系的責任。1948年12月25日,白崇禧發出迫蔣下台的電報。蔣介石、桂系之間,你咬我一口,我馬上回咬你一口,渾身都是牙齒印。

國防部機關在南京解放後,暫遷上海,大約到5月初才正式遷到廣州,辦公地點在燕塘軍校。「燕塘軍校」是個簡稱,最初是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燕塘分校,1931年陳濟棠改稱廣東軍事政治學校,1936年改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次年再改稱第四分校,1947年在此設立中央警官學校第二分校,現為廣州軍體院(廣州大道北)。據《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天河區卷》,燕塘軍校主樓至今尚存。作為文物,黃埔軍校燕塘分校剛剛合併到黃埔軍校舊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3 黃埔軍校燕塘分校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4 黃埔軍校燕塘分校現狀

其他各部

教育部。2月3日,也即孫科抵穗的當天,教育部率先在廣州辦公,地址設在中山大學先修班。教育部長朱家驊早年曾當過中山大學校長。先修班大概跟「預科」性質相近。據一些老校友回憶,抗戰勝利後先修班曾設在平山堂(今廣東省實驗中學校內),有可能是與中山大學附中共用。新會華僑馮平山熱心贊助文化教育事業,先後給中山大學捐建兩座大型建築,其一為平山堂,其二為景堂院,後者是為了紀念其父馮景堂。平山堂後來大部被拆除,如今只剩下小部分。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5 景堂院與平山堂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6 平山堂現狀

財政部。中央機關南撤,實行的原則大體是:先找對口單位安置,若對口單位沒有條件,再找外部資源。財政部這方面不用愁,撤到廣東財政廳就「搞掂」。廣東財政廳(今北京路376號)前身是明清時期的布政司(藩司)衙門,2000多年來都是廣州城的絕對中心,1919年建成目前這座宏偉的西式建築,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就是在財政檢閱群眾隊伍。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7 廣東財政廳

內政部。內政部長李漢魂為粵系將領,熟門熟路,把內政部設在文明路廣東文獻館。廣東文獻館前身是廣府學宮前半部,解放後拆除舊建築,興建廣州市工人文化宮;廣府學宮後半部,1933年改建為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大門開在文德路。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8 內政部

經濟部(工商部)。2月10日,工商部遷到廣州萬福路178號。3月12日,工商部、農林部、水利部合併為經濟部,由孫越崎任部長,仍在萬福路178號辦公。目前這處舊址內部已有較大改變。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19 經濟部舊址

交通部。交通部財大氣粗,搬到租界沙面,地址是肇和路63號原第六區電信管理局(今沙面北街65號)。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0 1949年的交通部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1 交通部舊址現狀

衛生部。衛生部一開始暫借惠福西路廣州中央醫院(今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辦公,不久遷到南石頭海港檢疫所。這個地方在海珠區西南角,遠離市區,附近有西人墳場、日本人墳場,可謂風涼水冷,半夜鬼叫。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2 廣州中央醫院

其他中央機構

定都南京後,國民黨遵照孫中山學說實行五院制,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以此與西方的「三權分立」相區別。五院南遷的時間有先後,其中只有四院到廣州,考試院不知何故,搬到廣西梧州廣西大學舊址。

在孫科提出南遷之前,黨國元老、原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已先期於1948年12月28日到廣州休息,住在東山口小東園(原廣九鐵路俱樂部)。2月11日,戴季陶在小東園2號樓突然身亡,他的死因至今仍眾說紛紜。無論死因如何,戴季陶在政府南遷之初去世,象徵意義太大,等於給國民黨政權敲響了喪鐘。小東園在當時是個建築群,有多座精美小樓,可惜如今只有6號樓保存下來。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3 小東園6號樓

2月5日,立法院長童冠賢抵穗。在此之前,副院長劉建群已來穗洽商,商定以中山紀念堂為開會地點,文德路中山圖書館、越秀山仲元圖書館為辦公地點。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4 中山紀念堂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5 文德路中山圖書館現狀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6 仲元圖書館即今廣州美術館

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於1941年在重慶成立,最初直屬行政院,1945年起隸教育部,1947年改屬交通部。1949年2月,中央氣象局遷到廣州,地址在南華東路蚤科直街2號,這裡原是歸國華僑創辦的中國火柴廠。廣州收藏家張益茂庋藏的中央氣象局致上海氣象局實寄封上,可見「蚤科直街2號」地址。當時,京滬大批機構人員遷穗,廣州辦公樓供應極度緊張,有些機構被迫租用私人住宅,不過像中央氣象局這樣租用廠房的確實比較慘。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7 張益茂所藏實寄封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8 中央氣象局現狀

審計部。比氣象局更慘的是審計部。于右任當院長的監察院,本是不受待見的冷衙門,下屬的審計部更是窮酸,連廣州都不敢進,直接搬到鄉下。廣東審計處處長劉懋初受託落實辦公地點,1月23日到中山小欖,跟十幾處祠堂負責人商談,借用麥三房祠、南湖蘭席祠、似稽祠、旌義祠、遐峰祠、二白祠、默齋祠、敦睦祠等辦公。(1月26日《建中日報》)9月7日,審計部又被迫再次遷移,這次目的地是重慶。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29 審計部人員在白雲機場準備飛往重慶

中央日報。南京《中央日報》結束後,重要人員直接前往台灣,創辦台版《中央日報》,不願去台的則直接遣散。廣州《中央日報》嚴格來說不算是南遷,而是由原《廣東日報》於3月29日改組而成。1948年,廣東省主席宋子文把4家官方報紙合併,改名《廣東日報》,聘陳立夫親信張北海當社長。薛岳接任省主席後,停止對《廣東日報》的津貼,張北海彷徨無計,求助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陶希聖,陶氏接受請求,同意將《廣東日報》改名《中央日報》,他本人當社長,張北海任總編輯全權負責。《中央日報》社址在原光復中路48號,筆者查閱廣州市公安局《廣州市新舊街道門牌對照表》,參考《南方日報》創始人員的回憶並多次實地踏勘,確定其新門牌為光復中路234號。10月14日,解放軍進入廣州,立即派人查封、接收《中央日報》社址及設備。10月23日,原香港《華商報》全套人馬在《中央日報》社址創辦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機關報《南方日報》,該報至今仍為廣東省委機關報。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30 光復中路234號《中央日報》社舊址

10月1日老蔣在哪裡?

有人說,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時,蔣介石躲在東山梅花村32號陳濟棠公館,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此說大誤。老蔣來廣州,確曾在陳濟棠公館住過,他在7月15-16日在陳濟棠公館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召開中常會,成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非常委員會機關也設在陳濟棠公館。不過北京舉行開國大典時,他其實住在黃埔軍校。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31 陳濟棠公館現狀

10月1日是星期六,周五晚上蔣介石就住到「黃埔行館」度周末。10月1日上午9:00,蔣介石召見西南軍政長官張群,一直談到中午,並共進午餐。下午4點鐘,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當年的校長辦公室二樓,接見廣東省、廣州市黨部負責人,到5:20結束。(10月2日廣州《大光報》)或許在3-4點之間,蔣介石會收聽開國大典的廣播。9月22日-10月3日,蔣介石都住在廣州,10月3日凌晨6:40乘專機飛返台北,從此再無踏足這個起家之地。

不管1949年如何慘敗,蔣介石最終守住了台灣,他在面臨敗局時早想好了退路,據說是出自地理學家張其昀的建議,蔣經國對此也有貢獻。通過操縱1949年的「大撤退」,蔣介石「借刀殺人」消滅了桂系軍隊,把信得過的嫡系部隊調到台灣;通過國民黨改造運動,他把CC系勢力從黨務系統中清除出去。如此這般,蔣介石鞏固了對台灣的統治。早在1948年冬,蔣介石已徹底想清楚,並日記中寫下了今後計劃:「若為復興民族重振革命旗鼓,欲捨棄現有基業,另選單純環境,縮小範圍,根本改造,另起爐灶不為功。故現局之成敗不為意矣。」(1948年11月24日蔣介石日記)蔣介石退守台灣的決策早已確定,「遷都」廣州不過是過渡措施而已。

蔣介石每次下野,都會回到老家奉化溪口。1949年,在退守台灣之時,他特地回到廣州黃埔軍校。溪口是他自然生命的起點,黃埔軍校則是他政治生命的起點。這兩種「回家」行動都富有象徵意義。通過回到初生之地接通「地氣」,撫平創傷,他又獲得新的生命力,再次投入到嚴酷的政治鬥爭當中去。通過重臨黃埔軍校,他向黃埔軍人再次宣示正統性,以便讓他們死心塌地幫他守衛台灣。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 天天要聞

圖32 黃埔軍校

「正統性」問題貫穿整個中國歷史,蔣介石屬於善於運用的一個。孫中山去世之後,胡漢民、汪兆銘都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孫中山的「正統」。1936年以前兩廣反蔣局面的形成,有賴於胡漢民的正統地位;胡漢民一死,陳濟棠集團立即土崩瓦解。1938年底汪兆銘出走,實為蔣介石所樂見,這樣他在黨內就成了唯一正統。胡死汪走,蔣終於熬到出頭之日。儘管在與中共的鬥爭中落敗,蔣介石在對桂系的鬥爭卻取得了「勝利」。桂系擁有較強軍事實力,但與孫中山沒有淵源,缺乏「正統性」,被退居幕後的蔣介石玩得團團轉。這個集團在1949年全軍覆沒,並不完全是實力因素。

(註:文中日期無註明年份者,均為1949年;標橙色字體的處所,建築尚存;本文借用了許多友鄰所拍照片,統此鳴謝,攝影者ID見水印)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