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是福建省泉州市轄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介於泉州灣與湄洲灣之間,一面依山、三面環海,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自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置縣,惠安已有千餘年歷史。
文史專家張國琳(左)接受記者採訪
張岳著《惠安縣誌》記載,包拯的父親包令儀於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年)就任惠安知縣,當了四年後離任。為此,惠安本地一些文史專家認為,包拯少年時很可能隨父來過惠安,並生活多年。張國琳也是其中之一。
5月13日,「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採訪團來到了惠安文廟(孔廟)。它是惠安置縣以來,從宋代至清代歷代名宦先賢和無數惠安學子祭祀孔子的地方,是惠安這座古城文化傳承的發祥地,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裡,記者見到了研究包公文化的文史專家張國琳。
認為包公少年時隨父來惠安生活多年,張國琳自有他的理由。張國琳說,2010年,他帶著「包拯父親到惠安當過多年縣令」的有關史料,專程前往安徽合肥,訪問了程如峰、戴健等對包拯很有研究的專家,「他們都基本認可我的判斷。」
張國琳說,包拯的父親是1012年來到了惠安當縣令,而包拯是999年出生的,推算起來那時他大約為13歲,父親在惠安當了四年官,離任的那年,包拯應該是17歲。張國琳認為,包拯有兩個哥哥都夭折了,他的父親不可能把他們母子一扔數年不管,獨身一人在惠安三四年。
張國琳還介紹,包拯29歲時參加了在開封府舉行的考試。考試揭曉,共錄取 1077人。包拯名列甲科一等,為第 24名進士。「與包拯同榜的一千多名進士中有一個惠安人,名叫張惟德。如果包拯少年時代在惠安隨父讀書生活,那他很有可能和包拯成為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