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歷史上的今天,跟著薩沙每天學半分鐘歷史。
12月6日清政府結束科舉制度1905年:這套制度曾領先世界1000多年
科舉制度在中國長達1000多年時間,曾經是國家的根本制度。
可以這麼說,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之一,最大程度保持了王朝的穩定。
科舉制度最重要的意義,是為底層平民提供了一個到高層的通道。
即便是《儒林外史》中周進、范進那種落魄的底層書生,也有機會飛黃騰達。
書中的周進本來是底層的底層,連最普通的鄉民也能譏諷他、擠兌他。
他落魄到六十多歲的年齡,還要去為小舅子(一個普通的商人)記賬。記賬這種事只要會寫字,阿貓阿狗都能幹,收入也就是糊口而已。大家注意,周進比范進還要慘。范進50多歲沒當成秀才,好歹還有老婆,有個家。周進連個家也沒有,孤身一人。
不過,周進中舉以後就完全不同,後來成為國子監司業品,正六品。如果不是周進年齡太大,還是有機會繼續往上升的。相比之前地位,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了。
如果說這是小說,真實歷史又怎麼樣呢?
差不多吧。
比如林則徐,他的父親是教書先生,母親是普通家庭婦女,也屬於社會地底層。
歷史記載:家裡人口眾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無以為繼。林母陳帙瞞住丈夫,偷偷以女紅這項手藝幫補家計,才能維持家庭生活。
林則徐生在這樣一個底層家庭,後來卻能成為一品大員,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
在歐洲那種世襲制度下,林則徐這種人是不可能出現的。
科舉開始以隋代。在秦漢之前,中國直接採用世襲制度。也就是滿清時期的八大鐵帽子王那種,老子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階級完全固化,底層平民根本沒有出頭之日。
在很多戰爭中,當兵的出工不出力,誰都不願意為了貴族之流拚命。同時,由於職務都是世襲,很多酒囊飯袋佔據高位,這就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後來商鞅搞了變法,允許底層平民有機會通過戰功,成為至少中產階級甚至高層。這種改變根本制度的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也導致商鞅自己的完蛋。
漢代開始,中國逐步採用舉薦制度,就是所謂舉孝廉。
舉孝廉就是推薦地方的賢才進入政府工作。
大家一樣就能看出問題來?首先,以什麼標準確定人才,真的只要孝廉就可以嗎?
另外,這種推薦百分之百會有舞弊現象。
為什麼今天中國大學不敢隨便開放自主招生?開放了以後還不知道有多少貪腐現象,把有錢人的孩子都招進來。
舉薦制度的結果是,大部分舉薦的人才都是門閥、貴族集團分子,同老百姓無關,社會階層還是固化的。
所以那個年代,所有人對於出生非常重視。
大家還記得《三國演義》裡面,劉備明明救了董卓的性命。
但劉備說自己是平民,沒有官職,董卓立即不正眼看他。
這種階級固化永無出頭之日,引起了連續不斷的叛亂,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從隋代開始的科舉,在當年絕對是世界最先進的。
正常來說,文章寫得好雖不見得就是人才,至少能夠看出這個人的思維水平和智商。
這兩點比較高,其他的技能可以後來慢慢學習。
大家注意推行科舉的宋明清內部都是比較穩固的。以宋代為例,無論南宋北宋國內並沒有連綿不斷的內戰叛亂,主要就是階級矛盾有所緩解。
可惜,科舉制度逐步就變味落後的東西。
八股出現以後,科舉就更為落後。
科舉考試,逐步演變為有條件長期準備考試的人(通常不是底層平民)。同時,採用八股文的形式雖容易閱卷,也相對公平,卻未必能夠找到人才。
八股文更像一種文字遊戲,一些不通世務的書獃子也可以寫的很好。
相反,諸如左宗棠這種棟樑之才,卻始終寫不好八股文。
另外,由於八股文除了考試以外,在現實生活中沒什麼用處。
而科舉考試的晉級率往往是幾十分之一,淘汰率極高,造成了一大批學渣。諸如洪秀全之流備考10多年,卻無法依靠科舉做官,只能以教書為生,糊口都很困難,成為社會的廢物,註定一生潦倒。而洪秀全不願意做這個廢物,於是就有了太平天國。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