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是美國平頭卡車的黃金時代,從東海岸到西海岸,老美司機也曾窩在狹窄的小方盒裡顛簸搖晃。
不同於國人常見的卡車,美式平頭有它獨特的個性。美國平頭卡車前懸很短,前輪靠前蹬車踏板靠後,想像一下上下車是不是有點尷尬。
這種有悖人性化的造型,不是設計師惡趣味,也不是司機的怪需求,而是拜當時政策所賜,一項限制軸距的法規,讓美國司機彆扭了好多年。
美國平頭卡車的崛起是從二戰前後開始,主要刺激因素是政府開始限制卡車的總長度。為了在有限長度內擴展載荷空間,平頭卡車逐漸取代長頭卡車成為美國公路運輸的主流。
到了60年代,美國州際公路系統的建成,跨州運輸變成卡車物流新常態。為了應對東部州對車輛總長度的嚴格限制,汽車廠商的魔爪又一次伸向卡車駕駛室。
車身總長度不變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大的貨箱長度,只能使勁壓縮駕駛室空間。那段時間,各個廠商競相推出「超薄版」駕駛室。
這個時期的平頭卡車,駕駛艙放在發動機上方,車門下來差不多就是前輪,蹬車踏板只能布置在前輪後側。
司機上車時要先往上爬,然後平跨一步進入駕駛室,步子邁大很容易扭腰拉胯。下車時就更麻煩了,要背對車門退出駕駛室,然後沿著腰線小步挪到踏板處,再慢慢爬下駕駛室。
並不是每一個司機都能熟練掌握這一套危險動作,當年很多卡車事故都是由上下車誘發的。
到了1974年,為了防止橋樑和公路基礎設施過早退化,美國將聯邦橋樑毛重公式正式寫進《聯邦援助公路法》。橋樑公式法主要通過限制重型卡車的重量與長度的比例,來保護道路和橋樑免受較短卡車重量集中造成的損害。
在美國大多數州和一些大城市邊界都會設置稱重站,通過地磅檢查每輛車的總重量和軸重,來檢查過往車輛是否符合橋樑公式法。
為了不違反橋樑公式法的情況下達到最大法定總重量,司機和車商們傾向於把卡車的軸距拉長。主車的軸距拉長,就導致車輛前懸變短,前輪幾乎貼著保險杠。挂車軸銷距離拉長,導致挂車的後懸也很短,後輪幾乎移到車屁股的位置。
前懸進一步變短,美式平頭卡車的前輪更加靠前,幾乎緊貼前臉保險杠。這種情形下,駕駛室的蹬車踏板只好沿用側後方的設計,美國卡車司機繼續忍受這種彆扭的上下車姿勢。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82年,這一年美國修訂《聯邦援助公路法》,不再限制卡車整車總長度,只限制挂車長度。新法規徹底解放了主車長度限制,沉寂已久的長頭卡車終於迎來了春天。
憑藉更好的舒適性、安全性、維修便利性,經典的美國西海岸長頭卡車全方位壓制了平頭卡車。從這一年起,美式平頭卡車一步步走向歷史的收藏夾。
隨著平頭卡車的式微,因上下駕駛室導致的人員傷害也在大幅下降,上下車終於不再是一個高難度動作。
如今偶爾刷到美式平頭的視頻,評論里依然可以看到網友們對這種上車方式很深的怨念。對於老美司機,現在有多喜歡長頭卡車,當年就有多麼嫌棄平頭卡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