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門閥政治之所以會形成並穩固下來,持續百年,是因為皇權不振,門閥氏族實力太強,而且掌握兵權,不同門閥之間彼此制約平衡。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假如我上面說的這些要素出現變化,那麼門閥政治格局就會垮台,甚至消失。而這些要素變化的契機就是淝水之戰。爆發於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案例。大家都知道,東晉以少勝多擊敗了前秦,保住了半壁江山,使得流落到南方的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淝水之戰後,指揮這場戰役的謝氏掌門人謝安,威望也達到了頂峰,以至於功高震主,引起了皇權的猜忌。此時,外部危機暫時解除,意味著內鬥就要開始了,皇權沒有了其他顧忌,開始振作起來,與門閥士族爭權。
淝水之戰
在淝水之戰前夕,東晉孝武帝就任命了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等人共同執掌朝政。淝水之戰之後,謝安因為功高受到了猜忌,於是他就自願交出權力,任職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揚州,可到了廣陵不久,他就去世了。司馬道子就從此將朝政大權徹底掌握在手中了。很多人也許會很奇怪,謝安為什麼要交權呢?他門閥勢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反抗呢?因為謝安此人很有個性,具有名士風度,他一直想著過歸園田居,縱情山水的生活,對於名利還有權力不屑一顧。他處事內斂,尊重皇權。這要是桓溫這種人,看到這機會,估計早就直接造反了。
淝水之戰路線圖
因為儒學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東晉孝武帝還開始重用儒生,興辦儒學。這就意味著開始要振興皇權了。當時繼謝氏而起的另一大門閥是太原王氏,可太原王氏一無兵權在手,二無優秀人物執掌朝政,他們的地位和權力主要來源於和皇室的聯姻。東晉孝武帝的皇后和會稽王司馬道子的王妃,都是出自於太原王氏。所以太原王氏雖然也是門閥,但是和之前能夠與司馬家共天下的門閥完全不同,他只能從屬於皇權,在皇權之下發揮作用,而無法與皇權抗衡。司馬氏以相權輔佐皇權發揮作用,因而暫時沒有遇到來自門閥士族的反抗,皇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加強。之所以沒有遇到來自門閥士族的反抗,是因為門閥士族本身出了問題,他們人才匱乏,沒可用之人去反抗。淝水之戰後,門閥士族中比較有名氣的接連去世。
門閥士族
從此東晉門閥氏族中,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以前那種人才輩出的情況了。因為門閥士族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和血統的純正,只和自己地位相當的士族之人通婚,通婚範圍很小,就造成了生理學上人才退化的趨勢。其次是魏晉時期各氏族崇尚老莊思想,重視人生享受,不太看重現實工業,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他們根本不感興趣。對於從政也提不起任何興趣,士卒也開始重文輕武,逐漸變得腐朽不堪。當時如果有士族子弟練武從軍,就會遭到抨擊,從而影響他的聲譽和地位。桓溫因為一直從軍打仗,行為處事都是軍人風格,因此就遭到了其他門閥士族的恥笑。士族要維護其政治統治就必須要依賴武力和士工,但士族中的名士崇尚玄學,超然物外,雖然可以在社會上獲得非常好的名聲,可真正能夠保持門閥利益的卻是那些善於經營武藝的人。東晉建立以來,門閥氏族之中不斷有這種人物出現,因此門閥政治的延續實際上靠的就是這類人。
謝安
一旦門閥士族中沒有這類人物了,那門閥政治就會出現危機。在淝水之戰之後,這種人基本上就沒有了。世家大族要想在現實政治之中維護本門利益,保持本族的地位,就必須要有相應的人物在政治上擁有強大的地位和實力。如果當權門戶的這些門閥們沒有適當的人物代表執掌政權,他的門戶的統治地位也就無法繼續,只能由其他的門戶取而代之。所以淝水之戰之後皇權得以伸張。然而孝武帝和司馬道子,本身昏庸無能,腐朽不堪,他們並沒有利用這個有利時機,更進一步徹底終結門閥政治,回歸皇權政治,而是展開了內鬥,爭權奪利。孝武帝死之後,司馬道子和他的兒子司馬元顯,獨攬大權,開始和門閥士族展開爭鬥。最後桓溫的兒子桓玄,率兵攻入建康,消滅了司馬道子父子的勢力,開始執掌朝政。後來桓玄逼迫晉安帝禪位給他,建立了桓楚政權,取代了司馬氏。其他門閥士族雖然不同意桓玄的這種做法,但也並不敢公開表示反對,因為他們現在已經沒有實力對抗了。然而掌握北府兵的次等氏族劉裕此時在京口起義,打跑了桓玄,迎回了晉安帝,恢復了東晉王朝。身為次等氏族的劉裕也藉此機會開始崛起。
劉裕
於是劉裕開始執掌朝政大權,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鎮壓其他割據勢力,率軍北伐,消滅了南燕後秦,使東晉的疆域有了很大的擴展。這一系列巨大的功勞讓劉裕在朝中的地位還有聲望顯赫無比,最終在公元420年稱帝,國號為宋,東晉滅亡,門閥政治正式終結。劉裕建國之後,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東晉時期那種門閥政治的情況,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最終形成了士族居高位,寒人掌機要,皇子鎮要藩的政治格局。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但是不掌事權,寒門士族得到重用,開始掌握機要事物。也許有人會問,為何要讓這些世家大族享有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呢?丟給他們自己單幹不就行了嗎?因為治理國家不僅需要文化,還要熟悉典章制度的人物輔佐,而在當時只有士族才能承擔此任。而且士族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沒有實權,但在社會和文化上還有極大的影響力,皇權需要利用他們來為自己服務。皇權承認並尊重士族的存在,只要他們從屬於皇權,不威脅皇權就行。
其實不僅僅是東晉,總的政治體制是皇權政治。自秦始皇以來到清朝滅亡這兩千多年間,中國政治體制的主流就是皇權政治,這個一直都沒有變過。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性就在於世家大族確實取得了和皇權平行,甚至超越皇權的地步,但是就是因為它太特殊了,是非常態的,因此它只存在了一百多年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