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圖 | 孔繼寧
提及外公毛主席,孔繼寧曾深情地說過:「我是毛主席年齡最大的孫輩。儘管我與他的接觸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誨和熏陶卻一直影響著我的人生之路······」
短暫接觸,深受影響
孔繼寧是李敏和孔令華之子,也是毛主席和賀子珍的外孫。可以這麼說,孔繼寧從出生開始,就已經站在了無數人都渴望的人生高度。但他為什麼想要成為一個普通人,過普通生活呢?
這與他的經歷及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1962年10月,孔繼寧出生於中南海,這一年,毛主席七十歲。
孔繼寧的出生,讓剛剛升級為外公的毛主席十分開心,笑道:「我七十歲官升一級!」
圖 | 毛主席
孔繼寧的名字是由外公和爺爺孔從洲共同商定的,寓意為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統。
這樣不僅可以向列寧致敬,也意味著社會主義革命事業有了接班人,更代表了毛主席對外孫的期望。
對於這位外孫,毛主席是極為寵愛的。李敏曾這樣回憶:
父親工作累了,順腳就去看看小外孫,抱抱、親親、逗逗小傢伙。繼寧長得虎頭虎腦,不哭不鬧,笑起來尤其可愛。父親平時就喜歡孩子,現在更像所有老人一樣——隔代親,特別愛和繼寧玩兒。
也就是從母親李敏的口中或者筆下,孔繼寧真切地深受到了外公對自己的溫暖。
毛主席是個比較謙虛的人,從不喜歡自誇,但他對小外孫孔繼寧是個例外。
那時,毛主席經常抱著小小的孔繼寧去散步,而且逢人就誇讚:「你看看這個小傢伙,多精神吶!」
圖 | 毛主席
孔繼寧出生後,毛主席就將自己當年為兒女親手所做的那些玩具都找出來,給了孔繼寧玩。
看著爸爸拿著這些老物件,李敏感動極了。
她能想像到當年工作繁忙的爸爸彎下那高大的身影親手做玩具的樣子,頓時就紅了眼眶。
雖然分離了多年,好在她現在是陪在爸爸身邊的,也能讓爸爸享受那短暫的天倫之樂。
在孔繼寧還不滿一周歲的時候,幼小的他就跟著父母離開了中南海。
那時孔繼寧的爸爸孔令華蹬著一輛平板車拉著全部的家當和妻子孩子就來到了北京衚衕的一間小房子裡面,就連他家的廚房都是公用的。
圖 | 李敏、孔令華夫婦和毛主席
直到現在,許多與孔繼寧交往過的人都還有著深刻的感受:孔繼寧是個很平凡而又謙虛的人。
每當有人談及他的低調,孔繼寧總會笑著說:「我本來就是在老百姓當中長大的。」
雖然毛主席非常寵愛孔繼寧,但孔繼寧跟隨父母離開中南海後,他就很少與毛主席相見了。
據孔繼寧回憶:
就算母親李敏想要見外公,也需要打報告,經過層層審批才能見到,而且見面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每年在外公生日的時候,我們全家會去中南海與外公團聚·······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對外公的印象和普通人相同,都是那個照片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人民高喊著口號,報紙上的偉大領袖,甚至很多關於外公的故事,他也是從母親和其他家人的口中才得知的。
圖 | 毛主席
在孔繼寧的童年記憶里,他對外公的記憶並不深,主要還是因為他那時太小了。他記得在他上小學的時候,由於他想去見外公,他就和父母打賭:如果自己能戴上紅領巾,就一定要帶他去中南海見外公。
後來,孔繼寧終於如願戴上紅領巾了,父母也遵守承諾經過申請後帶他去了中南海。可當時毛主席忙著開會,他並沒有見到外公,還是由周恩來總理陪著他們全家一起吃了飯。
等孔繼寧再大點,父親孔令華曾帶他去見過一次外公毛主席。
那時毛主席已經進入暮年,雖然更蒼老了,但外公對他的疼愛卻勝似從前。
雖然很久沒見,但毛主席一見到孔繼寧就認出了他:「我們的繼寧都長這麼大了,以前你就長得虎頭虎腦的,如今啊,已經長成一個小老虎了。」
聽了外公的話,孔繼寧很開心,說自己將來要長成大老虎。
毛主席點了點頭,溫柔地說:「繼寧以後要長得更強壯,要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貢獻。」
在孔繼寧的記憶里,對外公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在他去世的時候。
圖 | 追悼毛主席
在毛主席彌留之際,李敏曾去見過毛主席,但由於去的匆忙,李敏也就沒來得及叫正在上學的兒子,這樣孔繼寧也就沒有見上毛主席最後一面。
得知毛主席去世的噩耗時,孔繼寧正在學校跑操,當時老師把孔繼寧叫了出去,說是家裡有人找他。
接著,孔繼寧便被接回了家。幾個小時後,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就公布出來了。也就是說,孔繼寧知道毛主席逝世也只比普通人多幾個小時。
直到很多年後,孔繼寧依然恍如隔日:「那一年就是有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感覺,我們一家幾乎都是在悲痛之中度過·······」
殘留彈片,心疼不已
孔繼寧的童年是在外婆賀子珍身邊度過的,因此他對外婆賀子珍也有著非常深刻的感情。
在孔繼寧不足一周歲的時候,就被抱到了外婆身邊,小小的他也給外婆孤獨的晚年生活帶去了歡樂。
圖 | 賀子珍抱著孔繼寧
也就是孔繼寧的到來,將那天真無邪的童趣帶給了賀子珍,讓賀子珍的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而孔繼寧也成了外婆的「開心果」。
對於這個小外孫,賀子珍對他的疼愛並沒有比毛主席差,反而還多了更多的陪伴和溺愛。在孔繼寧的童年記憶里,外婆對他總是那麼的溫柔、和藹,但作為一位為中國革命做過貢獻的革命老人,她的內心仍然充滿著活力,激蕩著想要建設新中國的無限熱情。
孔繼寧清楚地記得,他與外婆身邊一位工作人員的孩子是同年同月出生。
賀子珍就經常讓工作人員把孩子抱來,並說:「跟我們的寧寧一起稱稱重量,看看哪個孩子重?」
如果是發現孔繼寧的體重輕了,賀子珍就會不太高興,一定要讓孔繼寧好好吃飯,直到他比工作人員的孩子重,賀子珍才會心滿意足。
圖 | 孔繼寧和媽媽、外婆在一起
等到稍微長大了一些,孔繼寧就知道了外婆的身體不好,而且心情也不是很好。懂事的他認為自己不能讓外婆為自己操心,還要盡量哄外婆開心。
只要發現外婆不開心,或者陷入沉思,孔繼寧就會想辦法哄外婆開心。有一次,孔繼寧發現外婆悶悶不樂,他就將賀子珍從蘇聯帶來的西裝穿上,然後找了根綁著窗帘的帶子系在脖子上當領帶,扮起了西哈努克親王,像模像樣的在外婆面前走來走去。
一看到這個畫面,賀子珍就一掃不開心,哈哈大笑起來·······
從外婆的身上,年幼的孔繼寧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個革命者的偉大。
圖 | 毛主席與賀子珍
有一次,賀子珍洗澡,年幼的孔繼寧看到了外婆的後背有好多處深深的凹坑,他就好奇地問外婆:「這是什麼啊?」
接著賀子珍便向孔繼寧講了自己當年受傷的事情。這時,孔繼寧才知道外婆當年是為了掩護自己受傷的戰友,自己趴在戰友身上被飛機轟炸才受了如此重的傷。
那賀子珍身上究竟殘留了多少彈片?恐怕連賀子珍自己都說不清的,她唯一知道的就是隨著時間的逝去,那些彈片已經長進了自己的肉里,取不出來了。
直到賀子珍去世後,進行遺體火化時,那些彈片才最終從賀子珍的身體分離出來,一共有10多枚!
知道這件事的孔繼寧十分感慨:「我的外婆雖然一生都沒得過任何勳章,但這些留在她身體裡面的彈片就是她革命一生最好的勳章!」
同時,孔繼寧也心疼不已,那些彈片留在外婆的身體里,會有多麼痛苦!但他卻從沒聽過外婆叫苦。
他的外婆就是那樣,雖然歷經坎坷,但從未向苦難低頭。
圖 | 毛主席與賀子珍
由於孔繼寧是在外婆賀子珍的身邊長大,童年時也見過幾次毛主席,因此他對外公和外婆之間的故事也有一些了解。
據孔繼寧回憶,他的外公毛主席曾在三種情況下流過淚水:
1.外公聽不得窮苦百姓的哭聲,看到人民受苦,他就會忍不住掉眼淚;
2.外公捨不得跟著他很久的工作人員離開啊,如果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犧牲了,他也會心疼地掉眼淚;
3.外公是在貴州,當他聽說賀子珍受了重傷,快不行了,他就掉了很多眼淚。
在毛主席和賀子珍分開很多年後,毛主席曾多次愧疚地對女兒李敏說:「當年是我沒照顧好你的媽媽,我要承擔六成的責任。」
圖 | 賀子珍
每當毛主席與女兒李敏說起賀子珍,毛主席的心情也會非常沉重。
在孔繼寧的母親李敏稍微長大後,她就成了聯繫毛主席和賀子珍的紐帶和橋樑。
毛主席知道賀子珍愛抽煙,他就讓李敏常常給賀子珍帶去中華煙,另外還要帶一些蜜餞、六必居醬菜等北京的特產。
而賀子珍也會讓李敏給毛主席帶去他愛吃的油菜、冬筍等蔬菜·······
圖 | 毛主席和李敏
在接受採訪時,孔繼寧還提到一段當年外公臨終時的一件事:
當年外公在病重之際,他艱難的用拇指和食指沖著來看他的女兒李敏打成了一個圓圈,像是在問著什麼。後來,我們才知道外公是想詢問外婆的情況。因為外婆賀子珍生在秋天,小名桂圓,而這個用手指打成的圓圈則成了外公臨終前心底深處的挂念······
就這樣,深受毛主席和賀子珍影響的孔繼寧慢慢長大了······
承擔責任,傳承紅色文化
隨著自己的長大,孔繼寧也越來越能意識到自己的身份究竟意味著什麼。毛主席外孫的身份雖然是一種光環,但在這種光環下,他又覺得有些不自由。
作為毛主席的外孫,孔繼寧很小就受到了非常嚴格的教育,他不能特殊,不能受到父母的嬌慣,一定要變得更優秀,否則就是給家族抹黑。
關於家庭的教育,孔繼寧曾這樣說:「要夾著尾巴做人,不要說自己是誰的後代。」
圖 | 李敏和孔令華
主要還是他的父母認為,如果有太多的人知道兒子是毛主席的外孫,對兒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只有不讓別人知道兒子與毛主席的關係,才方便兒子與其他同學交往。
家庭的這種教育,也讓孔繼寧養成了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生活作風,也在這種嚴格的教育下,生出了一種特別的動力,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長大的孔繼寧在父親孔令華的影響下,選擇參了軍。
圖 | 孔繼寧與李敏
在軍校的生活是嚴厲的但又有規律的。每天很早就開始出操,然後就是按部就班的學習,鍛煉。除了日常的學習工作之外,孔繼寧還會參加大量的軍事訓練,鍛煉自己的體魄和意志力。
很短的時間之後,孔繼寧就很明顯地感受到了自己身體的變化,自己越來越壯了,體質也越來越好。
但孔繼寧的身份最終還是被人知道了,這也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圖 | 孔繼寧和家人在一起
他不能再像之前一樣自由自在,同學知道他的身份後都非常震驚,甚至他的女朋友知道他的身份後都開始猶豫了······
這很多的變化,都讓孔繼寧覺得不知所措,慢慢開始思考,毛主席外孫的這個身份,對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好在,經過自己的努力,他終於說服了女朋友,也爭得了女朋友家人的同意。
畢業後,孔繼寧被安排到解放軍總參謀部工作,後來因為工作能力出色,又先後被派到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和英國大使館工作。
在工作期間,孔繼寧始終記得當年毛主席對自己說的話,要努力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貢獻,因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在什麼崗位,孔繼寧都兢兢業業,默默地在崗位上奉獻著。
圖 | 孔繼寧和家人在一起
1997年,因為母親李敏的身體不好需要有人照顧,孔繼寧就決定離開部隊,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離開軍隊後的孔繼寧,就開始投身於經濟浪潮中,並將自己賺來的錢投入到宣傳外公的思想,弘揚革命精神的領域。
2001年,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毛澤東思想,孔繼寧和媽媽李敏創立了民族精神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並開始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更為系統的宣傳。
對於宣傳毛澤東思想,孔繼寧覺得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強大和復興,我們這一代人和我們的後代,都有責任宣傳毛澤東思想,傳承毛澤東精神。
圖 | 孔繼寧的媽媽李敏
為此,孔繼寧的研究中心多次舉辦關於現實問題的研討會,並常常資助研究毛澤東思想的專家們。
為了保證研究中心的工作能夠正常運轉,孔繼寧還會從事其他經濟活動,比如出書,製作影視劇等。
但在涉及到外公的研究活動中,孔繼寧的原則就是不宣傳個人,不贏利。
他認為研究中心就是一個專門為了研究毛主席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一個平台,為參與研究的專家們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和資金上的支持,並大力支持創作紅色題材的文化產品,達到弘揚紅色文化的目的。
圖 | 孔繼寧
經過歲月的磨礪,更加專業化的研究,孔繼寧對外公毛主席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我雖然見外公不多,但我特別感慨外公的晚年生活,我認為我外公最悲哀的一點就是,他一生戎馬,為國為民費盡了心血,但自己卻很少真正享受到溫馨的家庭生活。他不懂得合理休息,他的休息方式就是讀書。如果他的晚年生活再豐富一點,對社會上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他也就會充分的享受生活了······」
孔繼寧說得對,毛主席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的全部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但他自己卻失去的太多了······
圖 | 毛主席
晚年的毛主席深受病魔的折磨,中南海的紅牆不僅隔開了他與人民的距離,也隔開了他與家人那寶貴的親情·······
好在對於這份無奈,孔繼寧及其家人都是理解的,我相信全國人民也會理解的。
毛主席值得尊敬,也是我們最不應該忘記的人。
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孔繼寧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對此,孔繼寧並不覺得是很幸福很幸運的一件事情,在接受採訪時他感慨地說:「毛澤東外孫的身份有時對我來說是一種負擔,但同時也是一種動力,讓我多了一份不能給家庭抹黑的責任感······」
當記者問起他對外公外婆的情感時,他也深情地說:「我永遠懷念外公外婆·····」
圖 | 孔繼寧
在此後的時光中,孔繼寧就帶著對外公外婆的懷念,帶著父母的期望,將研究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永遠永遠地研究下去······
雖然他還是那麼低調,但他還是在堅守初心,默默地奉獻著,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