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士林派黨爭
朝鮮國內士林派和勛舊派的明爭暗鬥黨爭不斷,政局不穩,對外防禦能力極弱,給了日本可乘之機。
1592年,朝鮮半島爆發王辰衛國戰爭這是一場是朝鮮人民擊退倭寇大規模武裝侵略,保衛祖國疆土的全民族反侵略戰爭,遏制了日本在東亞的侵略野心。
16世紀末,豐臣秀吉剛剛統一日本的國內諸侯很不服氣,叛亂的苗頭隨時隨地可能破士而出,於是他將目光投向海外1591年6月,豐臣秀吉派使者告知朝鮮宣祖李,打算在第二年春天借道朝鮮攻打明國,希望得到協助。
得知此意的李砼想了想,朝鮮歷來跟著明朝,過得挺好,日本離得遠,實力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於是權衡利弊後,果斷拒絕了豐臣秀吉的請求。
豐臣秀吉正好拿住這個借口,於次年4月令他的部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率兵大舉入侵朝鮮。
戰爭初期,朝鮮節節敗退。
這個時候的明朝早已將北方游牧民族壓制多時,朝鮮幾平沒有動武的時候,只要跟著明朝就有安定的環境,哪裡還有像樣的軍備。
宣祖和大臣聽聞日軍大舉入侵,驚慌失措,連忙派幾個得力將領趕赴前線。
這時日軍已經侵入到忠清道一帶,朝鮮軍隊也全線崩潰。
宣祖一聽,這是極端不利戰局,立馬遂棄城北逃至鴨綠江邊的義州。
而日軍渡過漢江攻佔漢城,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鮮第4代國毛但是,一顆朝鮮將軍卻讓日軍吃了苦頭日本海軍繞至西、南海岸,配合陸軍占朝鮮領海岸地區,遇到了將領李舜臣。
這個天オ將領研發了一種威力巨大、適合作戰的龜船,提早做好了迎戰的準備。1592年5月7日,李舜臣率領的艦隊在玉浦前海發現日軍的敵船50多艘,李將軍身先士卒,帶領水師闖入敵陣,經過數小時激戰,擊沉敵艦大半,日軍不敢再抵擋,李舜臣乘勝追擊,將其全部殲滅。
這次海戰取得大捷,朝鮮總算看到了點復國的希望,但是這希望還是太微弱想要復國,必須取得明朝的支持。
宣祖李流亡義州之後,不斷地派使臣前往北京,除了向明朝皇帝提交正式國書請求外,還不停遊說明朝閣臣、侍郎、宦官等,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明朝只求明朝能夠儘快出兵。
但對於明朝而言,朝鮮的告急讓人生疑,因為東北的女真人也打過朝鮮,明廷不相信朝鮮能這麼快被倭寇吞併。甚至懷疑朝鮮與日本勾結想引明朝入瓮。
為了使明廷釋疑,李將日本威脅朝鮮的文書轉交給明廷,以示絕無二心。
最終明神宗與群臣才相信日本侵略朝鮮,意在中國的野心,遂答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於7月派出5千名精銳入朝。12月又命宋應昌為經略總理入朝軍務、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領4萬人上陣殺敵。
1593年中朝聯軍圍攻平壤,8日晨,總攻打響了,炮聲震耳欲聾,中朝聯軍破城而入,隨後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明朝軍隊大將李如松的坐騎被敵炮擊中,他立即換馬,繼續衝鋒陷陣。猛將吳惟忠胸部中彈,血流如注,亳無畏懼另一員老將駱尚志被巨石砸傷了腿部仍奮力登城。
中朝聯軍收復了平壤,戰局得到扭轉。
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豐臣秀吉假惺惺地提出與中朝方面和談。在朝鮮主和派的配合下進入停戰協商階段。
但他們哪裡知道豐臣秀吉是明裡停戰和談,暗地積極備戰。經過長達三年的「和平交涉」,豐臣秀吉自恃有了充分的準備,於1597年2月撕毀和約,重啟戰端
令豐臣秀吉沒想到的是中國明朝再次派出7萬陸軍赴朝參戰,還增派了以陳璘鄧子龍為首的5干名水軍支援朝鮮。日軍在中朝水陸夾擊下,屢戰屢敗,豐臣秀吉騎虎難下。
於1598年鬱鬱而終,並在臨終前留下從朝鮮撤兵的遺命。得知這一消息的中朝海軍於露梁進行阻截,挫傷大量日本逃兵。
至此壬辰衛國戰爭取得最終勝利。
後果:舉辦農奴科考
戰後的朝鮮田地荒蕪,人口減少,工匠和技術人員流失嚴重,政府不得已採取加收重稅,舉辦農奴階級也可以參加的科舉考試來綬解社會壓力。
結論:王辰衛國戰爭整合了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使得日本三百年內不敢再侵略鄶國,奠定之後東亞三國之間三百年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