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2021年07月27日20:24:42 歷史 1352

1959年6月25日這天,湖南湘潭韶山沖附近圍滿了人,其中有的人還時不時地看向公路,似乎在等什麼。臨近傍晚,一輛銀灰色蘇制吉姆轎車出現在公路上,向這邊緩緩駛來,人群頓時開始騷動起來。

當車停好之後,只見一個身材魁梧,面容和善的人從裡面走出來,他不是別人,正是三十二年前承諾「革命不成功,絕不鄉」的毛澤東。

彼時他已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不僅帶領著農民翻身當家做主,有了自己的耕地,更是廢除了一系列舊社會的封建惡俗,解放了一大批百姓。

故鄉的風景已經跟自己上次離開時相差甚遠,田地里種了不少稻穀,一眼望去綠油油的,看著這樣一派豐收的景象,毛主席忍不住高興。

與毛主席同行的,還有公安部長羅瑞卿、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以及湖南省副省長兼中共湘潭地委第一書記華國鋒,他們在外面逛了好一段時間,談了很多,才在夜幕中回到招待所。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探鄉,直到毛主席在26日輕車熟路地走向後山......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簡花祭父母

6月26日當天凌晨5點左右,毛主席就已經起床收拾好,自己一個人從韶山招待所出去了,負責值班的警衛員見狀,連忙通知其他人。

等所有人趕來的時候,毛主席已經到上屋場對面的謝家屋場,然後徑直走進當地一戶貧農毛霞生家。

當時家家戶戶都在做飯,屋子裡真正忙起來的人不多,最先看見毛主席的還是毛霞生的媳婦。突然看到畫像上的人出現在自己面前,她是既詫異又高興,言談之間免不了緊張和拘束。

在交談中,毛主席依舊不忘了解基層民眾的生活,他簡單了解了一下毛鳳霞的家庭情況以及一些生產農耕等問題後,就起身離開,直朝土地沖的後山走去。

當時一群人跟在毛主席身後,也不知道他要去幹什麼,便寸步不離地在他身邊跟著。

當時百姓忙於農耕,很少有人上山,以至於山間長滿了茂盛的灌木草叢。但毛主席並沒有把這些雜草放在心上,他輕車熟路地往山上走,一邊回憶著童年在這裡長大的往事。

據那些看著毛主席長大的老人們講,小時候的毛澤東經常牽著牛上山砍柴,等牛吃飽了,柴火也砍了不少,就能回家吃飯了。有時候在山上還有一些苦櫧子毛栗子等果子,他都會撿到不少,然後等下山了分給大家。

但現如今時過境遷,毛主席早已不是當年天真爛漫的小孩子,一邊牽著牛,一邊砍柴撿果子,那他今天來後山是為了什麼呢?

正在這時,隨行的工作人員毛繼生突然腦海中一閃,連忙說:「主席這是要給他父母上墳吧?」當時毛主席的父母就葬在土地沖楠竹坨,再往前走不多遠就能看見。

當毛繼生將這件事通知給羅瑞卿等領導時,眾人一時間都陷入了尷尬當中。因為事發突然,他們什麼都沒準備,再加上到二老墳前只有幾步時間,也來不及吩咐下去。這可如何是好呢?還好當時毛澤東的衛士組組長沈同急中生智,就地摘了一些松枝和野花,然後再用野草捆到一起,勉強做了一束「花」。

而這時,毛主席已經登上山頂,並在一處長滿雜草的小墳堆前面站住了,這便是毛主席父母的合葬墓。

此時,沈同從後面繞過去,準備讓衛士把花放到墳前。可花只伸到半路,就被神情莊重的毛澤東給接了過去,然後輕輕放在墳前。在一片肅穆莊嚴的氛圍中,毛主席深深鞠了三次躬,嘴裡小聲念叨著一些話,一旁的人聽不清,但都非常安靜地站在他身後,一起跟著鞠躬。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澤東祭拜父母

其實這並不是毛澤東第一次回到故鄉,相較於這次回鄉掃墓,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第一次回韶山沖的時候。

一回故鄉,與母親陰陽兩隔

1909年,為了走出韶山沖,看外面更廣闊的天地,青年毛澤東想方設法地說服父親,最後成功逃過了在湘潭一家米店做學徒的命運,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

誰也想不到,他此次離開是抱著「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心,為了不繼承父業,他以日本西鄉隆盛的一首詩做出了《贈父詩》,悄悄夾在父親的賬本里,作為最後告別的禮物。

正如這首「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中所說,離鄉後,毛澤東一邊學習,一邊忙於革命事業。

1919年10月,毛澤東在長沙忙於驅張運動,當時他是學校、社會之間兩邊跑。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他意外收到二弟毛澤民寄來的家信,一看到母親病危幾個字,頓時大腦一片空白,連忙將手下的事託管好,然後帶著正在長沙讀書的小弟毛澤覃回家。

他們日夜兼程,甚至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可即使這樣,當他到家時,母親已經撒手人寰。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讓毛澤東倍感心痛,回想往日里母親親切的面容,他頓感心如刀絞,之後含淚寫下了《祭母文》,以作哀思。

其實現在來看的話,毛澤東的父母都是那種很傳統的中國式父母,毛澤東幼年時期接受更多的是母親寬和、溫柔的思想,使得他有更強的包容度,這也造就了他極強的接受能力,這些從他為母親寫下的悼詞中就可以看出來。一直在1936年與斯諾談話時,他都大加讚賞母親的慷慨厚道、可憐窮人的品德。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澤東和父親毛貽昌(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澤覃

1920年8月下旬,毛澤東將事情安排妥當後再次回到韶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親合葬在一起。至於為什麼這麼做,那是因為在母親死後不久,毛澤東的父親也在年初的時候因病去世,當時家鄉有規矩,那就是父母去世後,如果長子沒有回來,是不能下葬的。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當時的毛澤東一直在忙於驅張運動,所以遲遲未歸,以至於他父親的靈柩從逝世到他8月回家,已經在自家的曬穀坪上停了7個月未入土。

而驅張運動勝利後,毛澤東連忙回家,正好趕上8月28日的中元節。

各個地方的中元節習俗都不盡然相同,按照韶山當地的規矩,農曆七月初九晚上就要開始「接客」,也就是接祖宗到家裡敬奉三四天。

毛澤東的雙親是剛去世的,這是他們「仙逝」的第一個中元節,所以而為也被稱作「新客」,是毛家的大事。所以毛澤東提前一天就回到了韶山。

他先將父母「接」到家供養,等到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再「送走」,做完這些,他就將父母各葬在了上屋場對面的楠竹坨,這樣毛家子孫在家門口就能望見先人的「住處」。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看望啟蒙老師了念想

做完這些之後,緊接著,毛澤東又來到了外婆家,來探望七舅的病情。不久前,表兄文運昌曾給他捎封信,稱七舅目前病重,可能在這人世間待不了多久。在重病中,七舅一直在念叨毛澤東這個最有出息的外甥,所以表兄希望他能抽時間回來一趟,來看看七舅,了卻老人的心愿。

毛澤東一向敬重這位家族中的長輩,一來是七舅文玉瑞的輩分在那裡,另外一點就跟他的童年有關。

毛澤東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所以經常收到舅舅和舅媽的關照,文玉瑞更是把這個小外甥當做自己的孩子來養。後來毛澤東長大了,文玉瑞還做了他的啟蒙老師,教給他很多知識,前面毛澤東之所以能在從韶山離家到東山求學,背後不少他的助力。小時候,毛澤東的父親曾經動過讓他放棄學業,打工賺錢的想法,也是文玉瑞趕來進行勸說,才讓他能得以繼續學習。

見到文玉瑞的時候,對方整個人都昏昏沉沉的,已經沒有辦法正常說話了,但好在毛澤東到了沒多久,老人家的意識清醒了一陣。雖然兩個人之間沒有說話,但是已經勝過了千言萬語,也算是了卻了文玉瑞的一段心事。

後來,隨著接觸了越來越多有關共產主義的書記,毛澤東開始勸說身邊的人加入革命,因為他知道,單靠一部分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反抗,才能將敵人趕出去。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澤東和群眾在一起

帶領全家入革命,建大家

1921年春節,正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團圓的日子,而在回家之前,毛澤東已經決定勸說和引導弟妹們走上革命的道路。

這時候的毛澤東,已經深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並且精讀了不少跟共產主義有關的著作,確立並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於是在正月初九晚,一家人正圍在一起取暖時,毛澤東找來和弟妹們開始拉家常,說盡世事無常,生活艱辛,他說:「國難當頭,我們要想到大多數人的痛苦,應該舍小家,為大家,要捨己為人民才好。」

此話一出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但跟毛澤東奮鬥革命不同,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去奮鬥,這麼想著,毛澤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對此,毛澤東向他建議說:「你可以把家裡收拾一下,也跟我到長沙讀書,怎麼樣?」

作為家裡面一直操持賬目和產業的主力,面對兄長的建議,毛澤民一時有些遲疑:「這有點兒太突然了,我們家祖祖輩輩攢下來的產業和資產太多,得好好做盤算才行,總不能讓它們敗在咱們這一代手裡。」

對此毛澤東不以為然,如今當務之急,就是投身於拯救民族,重新讓國家恢復和平。所以對於毛澤民的考量,他的想法很簡單:「房子和土地都給農民,至於賬目,能折現的全部折現,別人欠我們的就不要了,我們欠別人的讓他們來對兌就好,如果敗我們一個小家,能建成一個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毛澤民仔細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冒著寒風去自家水塘,打上十來多條大魚,除了給毛澤東餞行外,剩下的大部分魚都是要送給鄰居的。

吃完團圓飯,毛澤東就帶著毛澤覃啟程回到長沙,一個專註於革命事業,一個專註於讀書。

在他們離開後,不到一個星期,毛澤民這邊就開始行動起來了,他先是遵照大哥的吩咐,將家裡的一切事務給安排好,然後告別家中的妻女,來到長沙,在省立師範附小做校務,並在之後聯繫上毛澤東參與革命。

不僅是家中的男兒郎,就連小妹毛澤建,毛澤東都依照母親的遺願,做出了妥善安排。毛澤建身上有一樁「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但是她並不滿意,畢竟包辦婚姻的本質,本就不是兩個年輕人你情我願得來的,於是毛澤東便幫她正式解除了同蕭家的婚約。

恢復自由身的毛澤建在不久後,跟著大哥來到長沙,並且在毛澤東的安排下,進入了長沙職業女子中學讀書。在學習期間,她不斷接觸進步思想,再加上大哥的影響,不久後,他也投身於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

在毛澤東的勸說和影響下,他的一家人全都參與進了革命,並做了其中的磚瓦支柱。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後來革命風潮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1927年1月,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在這段時間內,越來越多的農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員的帶領下發起農民運動,推翻地主鄉紳,變身土地的主人。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再次回到韶山,開始考察家鄉的農民運動,並回答各種對農民運動的非議。因為當時農民運動所面對的可不單單是地主鄉紳,還有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在此之前,沒有人想過將那些地主惡霸定為敵人,因此對於農民運動將來的方向,很多人雖然懷著希望,但更多的還是惴惴不安。

而毛澤東的到來給了他們這份信心,考察完畢後,時隔兩個月,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此掀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一頁。

毛澤東臨走時,鄉親們紛紛表現出了不舍,並問他什麼時候才能再回來。一場農民運動,讓老百姓手上有了土地,也讓他們有了主心骨,所以他們希望毛澤東能帶著鄉親們趕跑惡人,將韶山變得越來越強大。

但韶山、湖南的強大,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經歷過新思想和革命之後,毛澤東覺得唯有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軍閥主義,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中國才算真正的強大,湖南才能安穩發展。

於是,他對鄉親們許下承諾說:「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需要幾十年,30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堅決不回來見鄉親們。」

這一去就是32年,在這段時間裡,毛澤東挑起了革命的重擔,並下定決心將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給推翻。

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指揮和指導,地方農民政權慢慢擴大,使得地方當局的不滿,甚至於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澤東和紅軍官兵

起義被記恨,村民智守祖墳

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起了震驚全國的秋收起義,這一下可把湖南軍閥何鍵給嚇壞了,但他們又抓不到毛澤東,只好派一個連的兵力到韶山,試圖去挖毛澤東父母的墳來發泄,順道破壞毛家祖墳的風水。

這些匪兵們凶神惡煞地闖進村子裡逼問村民,追問毛家祖墳的地點,但毛澤東一家從小與人為善,村裡的人多多少少都收到過他的恩惠,哪肯願意告訴這群人。

可是你不講,我不講。逼急了難保這群匪兵會不會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於是一個參加過農會的貧農站出來,一邊陪著笑,一邊帶著匪連長上山。

到了一座墳前後,他指著其中一個墳頭就說;「這就是毛澤東父母的墳。」

他這邊話音剛落,一群匪兵拿著鐵鍬蜂擁而上,不一會兒就把墳掀了,他們把棺材也拖出來,抖出裡面的屍骨,鬧騰了好一陣才把手回營。事罷,軍閥很高興,他們以為挖了毛澤東父母的墳。

此刻,貧農也很高興,因為他用一個地主祖宗的墳騙過了軍閥,既出了一口氣,也保住了毛澤東父母的墳塋。後來敵人知道上當了,又來了幾次,都被村裡人給忽悠了過去。

就在村裡人跟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的同時,毛澤東也在一邊帶著中國共產黨四處轉戰,打擊軍閥主義勢力。一邊宣傳農民運動,解放思想,號召大家反抗,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雖然蔣介石政府統一了軍閥勢力,將他們聯合起來,但抗日戰爭剛結束,蔣介石本人就最先坐不住,露出他投機分子的真實面目。他先是雷厲風行地吞併其他軍閥勢力,然後開始向毛澤東所在的中國共產黨發起攻擊,就此,內戰爆發。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軍閥盡失人心,毛澤東將「農村包圍城市」作為對戰核心,再加上相信百姓們的支持,很快就將國民黨軍隊打得七零八落,最後不得不撤退到台灣去。只是,雖然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心人物退到台灣,但大陸還留有不少敵特分子,光是清剿就花了三年時間。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到了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建國10年,不僅國家結構基本穩定,社會秩序也趨於和平。於是,時隔32年,毛主席又回到了韶山,並為父母上墳,這便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那天,毛主席靜靜地站在父母的合葬墳前,進行了簡單的祭拜,然後便沿著長滿茅草的山坡返回,其他人也默默跟著。

因為小墳包被雜草覆蓋得嚴嚴實實,看上去異常凄涼,所以路上周小舟不禁小聲問:「主席,要不要把墳給修一下?」

畢竟是主席父母的墳,卻還比不上尋常人家的墳頭,這怎麼都說不過去,可誰知毛主席緩緩說道:「不要修,保持這個原樣就好。」

別人不知道,但毛澤東心裡清楚,如今父母的墳還能像以前一樣躺在楠竹坨,很大程度上都是村裡那些老鄉親們的功勞。

為了不讓蔣介石破壞雙親的墳,韶山的毛氏族人和窮苦農民想盡了各種辦法,冒著生命危險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鬥爭。在這整整二十多年的腥風血雨中,不少人的墳塋被挖,已故之人的屍骨被扔得到處都是,但毛澤東父母的墳卻安然無恙,然後原樣保存至今。

現如今,這座墳對於毛澤東來說,已經不只是雙親屍骨埋藏的小墳頭,還是老百姓之間相互團結、人民群眾信任中國共產黨、革命勝利的一個標誌。

畢竟,重新粉飾的華麗永遠比不上最樸素的心。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毛主席在父母墓前祭拜

雖然說下山比上山容易,但經過來回折騰,毛澤東身上已經出了一層汗,工作人員看見了,連忙遞上擦汗的小毛巾以及一把黑紙扇。

這扇子是早年間在王子扇廠購買的,毛澤東非常喜歡它,已經成為夏天外出必帶品,哪怕是後來專列車廂安裝了電扇和空調,他也依舊會拿著這把扇子。

剛接過扇子,毛主席就看到火場上正在忙著燒制土肥的李文貴,便一邊搖著扇子,一邊伸出手。這一下可把李文貴給「嚇」到了,因為他做夢都沒想到毛主席竟然會出現在自己家門口,趕緊上前就想跟主席握手,可手剛伸出去一半,他就看到自己滿手的泥巴,再看主席乾淨的手,開始遲疑起來。

看出了李文貴的顧慮,毛主席笑著上前緊走兩步,然後直接起住他的手,臉上的表情是那麼的坦然和誠摯,讓人為之動容。

毛澤東離家32年後再返鄉,見父母墳墓長滿茅草:不要修,保持原樣 - 天天要聞

古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或許正是毛主席和貧苦農民之間建立了深厚友誼,才有了後來的勝利與和平。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