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零點10分,毛澤東主席溘然長逝,全國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一、偉人逝世,遺體如何處理
(毛澤東主席追悼會照片)
毛主席逝世後,為妥善安置偉人後事,華國鋒立刻召開政治局緊急會議。
經過周密討論,最終確定了兩個事項:「第一,要保護好偉人的遺體;第二,在保護好的遺體的前提下,要給廣大人民弔唁、瞻仰偉人遺容的機會」。
會議同時決定成立由16人構成的「保護毛澤東主席遺體的工作小組」,成立之時就是工作開始之時。
(日本群眾在弔唁毛澤東主席)
當天凌晨4點,一輛黑色轎車緩緩地停在中南海的一排灰房前,車還未停穩,車上便迅速下來了兩個人,其中一位是當時的衛生部部長劉湘屏,另一位則是中國著名醫學科專家徐靜。
他們下車後就徑直穿過走廊,走進一個房間,與等候多時的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見了面。
雙方見面,就便直入主題,汪東興問到:「您是徐靜同志嗎?」
徐靜說道:「我是。」
汪東興稍停頓了下,然後哽咽著說道:「我現在給你們傳達一個不幸的消息,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在凌晨已經去世,為了讓全國人民都有機會瞻仰主席的儀容,我們需要對毛主席的遺體進行保護!我們的任務很沉重。」
根據徐靜晚年回憶,當時的空氣似乎停滯了,在聽到偉人逝世的消息後,她腦袋一嗡,差點坐在地上,但她知道身上擔任的重任,現在絕不能倒下,於是認真聽著汪東興的話。
(1963年,毛澤東主席與汪東興合照)
隨後,汪東興帶著兩人走進毛澤東主席的卧室,當時室內的光線很暗,溫度很低,毛主席仰卧在床的中央,從頭到腳蓋上一條白色的毛巾被。
徐靜輕輕地走到床旁,她從側面緩緩地掀開被子,仔細地觀察遺體,在獲得了主席的身高、遺容情況等信息後,她重新蓋上了毛巾被,然後迅速走出了屋子。
早上10點,徐靜和助手們帶著藥品、器械準時趕回中南海,隨後在當時305醫院院長的帶領下見了華國鋒。
華國鋒正在主席旁邊的一個小屋子裡討論工作方案,徐靜一行進屋後,大會立刻安靜。
汪東興示意他們坐下,並提議徐靜談一下遺體保護方案,徐靜把方案、實施步驟以及緊急情況的應對措施詳細講解,並對大家的問題詳細回答。
突然,張春橋站了起來,他一隻手背著,一隻手指著徐靜說道:「你有多大的把握?」
徐靜平靜地回答:「保存遺體我們是有把握的,經驗也是豐富的,但是毛主席遺體的保存卻大不相同,既要栩栩如生,也要供人民瞻仰,我們沒有做過,也沒有經驗,我們只能努力去探索。」
華國鋒最後說道:「要長期保護好毛主席的遺體,世世代代讓人民群眾瞻仰,這是一項光榮而重大、艱巨的任務,你們要好好完成這項任務,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以後的工作就按照你們的方案辦!」
在得到批准後,徐靜等工作人員開始進行細緻的防腐處理,他們首先把毛主席的房間全部消毒,然後向遺體內注射了一些福爾馬林之類的防腐劑。
此後他們一直守護在遺體旁,詳細記載遺體皮膚的顏色,彈性,甚至把每根紋路都記載了下來,工作一直持續到10日深夜。
二、追悼會出現的新情況
防腐完成後,中共中央決定在9月11日開始舉行遺體的弔唁活動,應專家的要求,弔唁過程中要開啟所有的冷氣設備。
(毛澤東主席追悼會,群眾痛哭)
追悼活動開始後,極低的室內溫度對遺體的起到保護作用,但大家敏銳地觀察到,弔唁的人川流不息,加上當天的哀樂是由解放軍當場奏響,以及屋內燈光刺眼,導致現場的溫度居高不下,情況十分危急。
華國鋒立刻通知相關人員一起議事,他嚴肅的說道:「現在大廳溫度很高,不利於遺體保護,有沒有可以應對的措施?」
話音未落,「四人幫」的江青、張春橋說道:「先暫停弔唁,然後改用照片代替遺體就行了!」此舉是否認毛主席的豐功偉績,也是與人民的意願相悖,大家一致反對,現場的氣氛也十分緊張。
最後,經一致決定,在後續的弔唁活動中,全場要使用音箱播放哀樂,給遺體上裝上一層玻璃棺,並在內部裝上冷卻系統,同時控制活動的燈光,避免燈光與毛主席的遺體直接接觸。
這個決定得到了迅速貫徹,在為期17天的調研活動中,毛主席的遺體得到了良好的保護,這一切與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
(玻璃棺的製作圖片)
這個「空降」的玻璃棺也有一段的動人的故事,根據當事人韓伯平的回憶,玻璃棺的要求十分緊急,他們只有不到1天的時間,時間太過倉促、無法製造,他們只能去找現成的。
首先他們想到的是蘇聯在1924年送給孫中山先生的玻璃棺,但玻璃棺已經陳放了50多年,加上孫中山先生身材矮小,與毛主席的身材根本不匹配,因此不能用。
後來,他們找到了北京市的一個玻璃板生產商,但他們最長的板只有1.6米,而實際需要2.2米的板。
在傳遞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和中央的要求時,工廠的工人幹部上下一條心,他們含著眼淚,加班加點,克服種種困難,僅用10多個小時就完成了玻璃棺。
(玻璃棺中的毛澤東主席)
9月13日,工廠職工將玻璃棺送到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然後把主席的遺體安放在棺內,對毛主席的遺體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弔唁工作結束後,毛主席的遺體被轉移到一個代號「769」的地方,達到「769」後,遺體被迅速泡在特殊的藥液中。
這種特殊的藥液借鑒了馬王堆辛追夫人墓所發現的藥液,有極強的防腐功效。
三、毛主席紀念館建立的前後事
(一)主席的意願
1956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希望死後被火葬,並率先在《火葬倡導書》上簽字同意,他簽完後,彭德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151人也相繼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1963年,羅榮恆元帥去世,70歲的毛澤東參加完葬禮後心情低落了幾天。
有一天,毛澤東找來醫生吳旭君,主動聊起來關於生死的話題,聊天中他主動向醫生說起自己母親去世的事情,表露出這位偉人心裡柔軟的一面。
第二天,他再次向吳旭君表達了自己想要火葬的意願,他詼諧的說道:「我死後,一定要火葬,在我的追悼會上,你們也不用拘謹,穿得花花綠綠的也可以。」
「我喜歡吃魚,我火化後,你們要把我的骨灰撒到長江里餵魚。你邊灑邊要對魚說:魚兒啊,毛澤東生前愛吃魚,現在他給你們賠不是了,你們可以吃骨灰,吃肥了好為人民服務。「
聽後,吳旭君等工作人不同意火葬,毛澤東這時嚴肅地說:「我意已決,之前的倡導書我也簽了字,我還是要求火葬,你們照此辦理大有好處,留下我的遺體會增加人民的負擔。」
應該說,毛澤東本人有豁達的心態和唯物主義的生死觀,因此他對死亡十分的淡然。
但是作為一位帶領四萬萬人民從黑暗中走出來的領袖、共產主義的亮燈,對毛澤東永恆的紀念,能讓千千萬萬的人可以瞻仰他的遺容、受到醍醐灌頂般的洗禮也是由重大意義的,因此保存他的遺體,擁有無價的意義。
(二)紀念館的建設
(毛主席紀念館)
因此在追悼會進行的同時,黨中央也一直在謀劃著建設毛主席紀念館。
毛主席去世一天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等機構共同決定位為偉人建立紀念館,並成立了建設工作小組。
小組著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選址,他們研究過很多地方,歷時近兩個月設計了30多種不同方案,最終呈報辦公室。
其中有一個方案是建在香山之上。部分專家認為毛主席曾經在這裡指揮解放軍向全國進軍,可以在半山腰建紀念館,這樣可以遙看整個北京城,代表著毛主席始終注視著北京、國家的發展。
但是香山離北京路途遙遠,交通也不方便,這條方案被否定。
還有一種方案是建在景山,但經過多次慎重討論,這方案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所以這條方案也被否定了。
經多次協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毛主席是偉大的共產階級領袖,一生平易近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因此他的紀念館應該貼近群眾。
首都的天安門是全國人民的政治活動中心,加上毛主席在這裡宣布了新中國的成立,非常有政治意義。
天安門的交通發展,因此可以減少工作強度,節約建築成本,給人民較小的建設壓力。
(華國鋒啟動了工程開工儀式)
所以經中央決定,毛主席紀念館就在天安門廣場建設,根據指示,大量行業頂尖的工程師和業務骨幹彙集北京。
(紀念館開工建設的照片)
1976年11月24日,8000餘名工人、幹部、戰士參加了紀念館的開工建設。
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等八個省會城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認真研究紀念館的設計方案。
(專家學者討論建設方案)
全國各個省市都捐出了特色的物產用於紀念館建設,北京百萬群眾義務參加勞動,僅用時不到半年,毛主席紀念館就提前完工,國內外報紙爭相報道,稱讚它的莊重肅穆,無愧為時代的一個偉大建築。
(三)「一號工程」
毛主席的追悼會中,中共中央就清醒地認識到:「在追悼會的十多天中對偉人遺體的保護,從技術上難度不大,但是要偉人的遺體長久保存在,則需要世界頂級的技術。」
當時的世界上,只有列寧、保加利亞、越南最高領導人的遺體保存了下來,他們的保存技術尤其是水晶棺的製造技術屬於國家機密,我國想要學習取經,但都被他們決絕。
求人不如求己,遺體保護必須要爭分奪秒,此時國家眾多工廠通力合作,計劃在一年內完成水晶棺的製作。
(水晶棺製造照片)
605分廠負責水晶棺的主體製造,上海的新滬玻璃廠和錦州的115廠負責水晶棺的底部和側板。
根據設計,水晶棺需要2.2米長,1米寬以及10毫米的厚度。但是我國天然水晶較少,優質率不足10%,最大塊也就是30-40公分,兩米以上的水晶更是舉世罕見。
人造水晶加工也十分困難,全世界只有幾家能做大件水晶板,而兩米長的水晶板製作更是當時世界上難以攻克的難題。
經過一致商議,大家決定用天然水晶熔煉焊接成大型水晶板。
605廠的老技工徐兆彩憑藉過硬的專業技術攻克了焊接難題,在2000度的高溫下,他身穿防護服,手持噴射槍,在水晶融化的一瞬間完成焊接,因溫度太高,他的防護服被燒的冒出了煙,有專人往他身上澆水,條件十分艱難。
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之下,20公分左右的小塊水晶板最終淬鍊成2米多長,1米多寬的大型水晶板,這些水晶版的純度達到了99.9999%,此後世界上也沒有人能生產出來過。
(製造水晶板的工人)
雖然長度、寬度達標了,但磨薄水晶板的厚度也是個棘手的難題。
水晶產品的硬度僅次於金剛石,但幾乎沒有任何韌性、極易粉碎,因此需要直徑一米,重一頓的磨盤反覆小心研磨。
研磨的時候水晶板的溫度可達80-100攝氏度,一旦遇冷就會爆炸,而水晶板達標之後,還需要拼接,要保證多個板連接在一起時嚴絲合縫。
一道道難題被我們偉大的工人戰士攻克,當時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不斷,工作時餘震發作,整個工廠左搖右晃,東西紛紛往下落,這些可敬的工人戰士們放下手中的工作,爬上工作台,輕輕地趴在水晶版上,只想著玻璃不會被砸碎。
終於,毛主席的水晶棺如期完成,它看似結構簡單,但是工藝相當複雜,涉及的技術領域眾多,經過實驗,水晶棺可以抗八級地震,也可以抗戰爭、損耗等諸多突發情況。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些偉大的工人戰士?是出於對毛主席的愛戴和敬仰;也是出於要把毛主席思想薪火相傳的責任。
經過無數人的日夜辛勞,毛主席紀念館在1977年5月竣工,在偉人逝世一周年後(1977年9月9日)對外正式開放。
(主席紀念館)
此時的紀念館凝聚著無數先輩們的智慧結晶,是引領人們構建政治文明的燈塔,在毛澤東精神的統一引導下,中華民族博發出的強大凝聚力才是中華巨龍騰飛的向心力。
(四)偉人的護衛部隊
大家覺得保衛紀念館的應該是全身武裝、真槍實彈的武警部隊,但實際上執行保衛任務的是解放軍。其實兩支都是紀律嚴明的部隊,都能把任務執行的非常好,但主要還是兩方的工作重心有所區別。
中國人民武警的主要職責是承擔國內的安保工作,解放軍主要對外保護國家安全。
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當時它的名字叫做:中國工農革命軍,在後來的革命、建設歷程中都離不開毛主席的嘔心瀝血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可以說,沒有毛澤東,就沒有後來的人民解放軍。
人民解放軍主要以保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為己任、守家衛國、戰爭時期對外應戰,當然,除了戰爭,國內但凡出現需要他們的地方,他們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毫不推脫的站在最前線。
關於武警,成立於1982年6月,這支隊伍的歷史比解放軍晚了50年,算是一支新生力量。如果追溯得更早一些的淵源的話,它的前身其實是中國人民公安,建國前兩個月始建的。
不過紀念館建立的時候武警還沒有正式成立,所以這項神聖的任務就落在了解放軍的肩上。
加上,毛主席是我國政治精神文明的燈塔,也是全世界共產主義思想的象徵,他對內代表著國家和民族尊嚴,對外也是國家意志的象徵,因此苛刻的說,保衛毛主席的紀念館也屬於解放軍的職責範圍。
結語:我們要感謝毛主席,引領我們實現民族獨立、民族團結,也是感謝無名的工人、科研人員和群眾,正是他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富足,也要感謝每一位戰士,正是他們的犧牲,才換回了我們舒適、恬靜的生活。
中國的武器再「不行」,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外國的武器再「厲害」,也是為了打我們的,希望我們要愛護我們的國家、戰士和人民!
參考資料:《網易精選-毛主席遺體處理過程,2021年3月16日期刊》、《近現代史前沿-毛主席紀念館建設揭秘,2020年4月23日期刊》、《中國在線-毛澤東水晶棺可抗8級地震 至今無人能再做,2013年11月15日期刊》、《光明網-毛澤東遺體保存過程,2010年12月25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