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戲在電視劇上熱播已經不知道多少年了,許多人也都習慣了清朝的服飾,看久了感覺還挺好看的。比如陳道明演的康熙,還有那一堆鶯鶯燕燕的清朝後宮女主角。甚至許多人還會學著裡面的台詞自稱「奴才」,叫一聲「渣」。那麼,清朝的服飾真的是這樣的嗎?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劇中還要丑?
如果我們有「上帝視角」的話,那麼一定會發現先秦的中國人和漢朝的中國人有不小的區別;漢朝的中國人與晉到宋的中國人又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明朝以及明朝之前的中國人基本服飾是差不多的;而清朝以後的中國人的服飾則與之前的中國人完全不一樣;現代的中國人服飾更是不同於歷朝歷代。
而這個變化的根本就在於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我們現在看到的清宮劇裡面的清朝「髮型」其實是清朝後期的髮型,清朝前期誰要是敢替電視劇里那樣的「陰陽頭」出門,絕對會被直接拉去砍頭的。因為當時的「法定」髮型乃是「金錢鼠尾」,所謂「金錢鼠尾」,就是頭頂留下的髮辮面積不能超過一枚銅錢。
這並不是中原漢族的習俗,而是清朝皇族強加給漢族的習俗。因為草原民族大多數時候都在放牧、打獵,所以他們並不喜歡蓄髮;但是滿族人當時信仰的薩滿教又認為人的頭髮里保存著人的靈魂。所以他們就選了個這種的辦法,留一條「金錢鼠尾」來裝自己的「靈魂」,那他們為什麼要漢族人也保持這樣的髮型呢?
這就要涉及到清朝的「文化自信」了。當時清朝剛剛吸收了明朝的軍事、科技、技術,才從蒙昧當中走了出來,當然沒有中原王朝那麼燦爛的文化了。但是當時有許多中原人投靠了八旗集團,他們為清朝統治者總結了一下以前游牧民族不能統治中原的根本——文化上被中原同化。
為了避免自己被同化,清朝一方面對內製定了許多保存滿族文化的策略:比如滿文說得好的人破例提拔,騎馬射箭比較厲害的也破例提拔;另一方面則制定了許多對外打擊中原文化的策略。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剃髮易服制度。中國,在古代被稱為華夏,而華夏的意思是什麼呢?《左傳》解釋的很清楚: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所以清朝就著手從瓦解中原的禮儀和服章下手來打擊中原文化。在禮儀方面,清朝採取了游牧民族的禮儀風俗,下令臣子見皇帝必須要磕頭——之前除了比較正式的場合併沒有這個要求,同時還有一系列其他的接近游牧民族的風俗禮儀。而效果也不錯,現在很多清朝的禮儀被繼承了下來。
在服章方面清朝則要求漢族人剃髮易服。從此漢族人不能再穿衣冠飄飄的漢服,而要穿有清朝文化特色的衣服。清朝的皇帝也不穿中原王朝皇帝的衣冠,他們帶著草原上的帽子,穿著草原上的衣服,並且帶領全國人都穿這樣的服飾,以此來凸顯清朝的文化優越性和審美優越性。
這當然引起了當時中原地區的許多人的反對,但是清朝法律嚴苛,對待抗令不尊者,直接依法查辦就可以了。有的則會和謀反的案子聯繫起來,然後誅九族。經過一番得力的整治,基本上後來大家都穿上了清朝特色的衣服,留下了清朝特色的辮子。不過,這些辮子並沒有清朝所宣揚的那麼美好。
首先它暴露了腦袋上的許多頭皮,夏天文字都可以咬腦袋了。不過這對於達官貴人也不是啥問題,反正有奴婢照看他們的生活。另外就是衛生問題了。這些辮子雖然小,但是卻很長,而且編的很緊。這樣的髮型非常的不好洗頭髮,而普通老百姓也沒有時間叫上幾個人幫忙洗這麼複雜的髮型,因此清朝人的辮子非常臟。
後來大約也是清朝皇帝自己也覺得「金錢鼠尾」實在是太丑了點兒,所以「金錢鼠尾」漸漸變成了「陰陽頭」,腦袋上的頭髮面積多了起來,腦袋後面拖的辮子也變得粗壯起來。但是這樣的髮型在外國人看起來仍然是很醜的,日本人甚至羞辱當時的清朝人說:「你們不是「衣冠之國」嗎?你們的衣冠呢?羞得清朝官員無地自容。
所以辛亥革命後,革命軍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街給大家「剪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