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名言叫: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想要成事,雖然重在自己付出努力,但是天時地利人和也一樣不能少。
就如同現在自己想要做一些事的時候,都會去找算卦大師詢問是否合適以及時機,雖看著有些迷信,但是它確實又比較玄學。
看古代的電視劇時,你也會發現皇帝身邊有一些人,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會結合天象。諸葛亮就是這種典型的智者代表人物,他的謀略不僅助力劉備終成大事,還得以聞名天下。

史上還有一人堪比諸葛亮,此人名叫劉伯溫,民間向來流傳著一句話: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年少被譽為神童,後踏入仕途
劉伯溫生活的時代處於元末明初,他的父親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教他識字讀書。
天資聰穎的劉伯溫,比起十年寒窗苦讀還不一定能中舉的書生來說,他十二歲就考中秀才。鄉里人無不讚歎他是不可多得的「神童」。
泰定元年,十四歲的劉伯溫有幸進入府學讀書學習,跟從老師學習春秋經。

這部書雖言語簡潔,卻蘊含深意,常人覺得晦澀難懂,一般初學童生拿到這本書,只能捧書誦讀,其意不能參透。
劉伯溫卻表現出不同,他僅僅是默讀了兩遍,就對此書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理解文章深層含義,說出了之前的人沒有說出的一些內容。
老師見狀露出驚訝之意,但又想可能他曾經讀過,就又挑選了其他幾段文字試驗,不過,劉伯溫看過後依然可以把要點說出來。

最後老師只能佩服不已,心中暗自想道:「他真的是個奇才,看樣子將來一定非同凡響!」
劉伯溫在十七歲那年就離開了府學,在處州拜名士鄭復初為師,開始對程朱理學進行系統學習,深入儒家思想。
鄭復初對劉伯溫很是滿意,在拜訪中,都忍不住表露對劉伯溫的讚賞,向他的父親說:「想必是您的祖先福德深厚,恩澤了子孫;家中能有這麼出眾的孩子,以後必定光耀您家門。」
劉伯溫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皆已過目,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尤其鍾情,常常沉迷其中,潛心鑽研再多加揣摩,因此變得十分精通。

元統元年,劉伯溫趕赴京城大都參加會試,果不其然,一下就考中了進士。然而元末時期,正處於兵荒馬亂、戰事頻發之際,他只得在家中閑居了三年。
一等就等到了至元二年,劉伯溫才正式被朝廷授為江西的高安縣丞官,居正八品,負責協助縣令處理一些日常的政務。由於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恪守職責,執法嚴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出了政績。
他為人十分正義,經常深入到鄉間體察民情,也正因為此,讓他發現了高安縣的一些豪紳地主,竟暗中勾結貪官污吏,不僅騙人錢財,還奪人妻女,當人命是兒戲,以至於當地的百姓生活不得安寧。

劉伯溫看到百姓的哭訴後,怒火直升,下定決心要為民除害。
經過一段時間的明察暗訪,劉伯溫逐漸掌握了真憑實據,終於能夠懲處這些豪強惡霸,給百姓一個交待,對於縣衙內存在的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吏,劉伯溫也順帶進行了整治,轉眼間,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出現好轉。
劉伯溫在任期間,始終秉承「嚴而有惠愛」,在做到體恤民情之時,也對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在對待發奸摘伏時,從不畏懼強權。
這樣的父母官,百姓如何不愛戴?但這樣行事的他,也不免招來地方豪紳的痛恨,對劉伯溫各種陷害,幸虧身邊人對他十分信任,才讓他免於禍患。

仕途多舛,幫朱元璋建立大明
劉伯溫辭官以後,選擇回到家鄉青田。然而在至正三年,他受到朝廷的徵召,命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同時兼任行省考試官。而後又因劉伯溫檢舉監察御史職,朝中大臣無一站隊支持,並對他多有責難,無奈之下只好上書辭職,此時,他的任期才達一年。
至正六年,劉伯溫來到丹徒,開始過了兩年的半隱居生活狀態,才回到杭州居住,喜得一子,取名劉璉。在杭州定居的四年中,偶爾與竹川上人等方外之士來往交談,偶爾與劉顯仁、鄭士亭等文人雅士相對吟詩。

這邊劉伯溫正在享受閑暇時光,那邊朝廷就給他寄來的一封公文。原來,朝廷想重新起用他,讓他出任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一職,當時浙東的盜賊十分猖狂肆虐,尤其是以方國珍為首的盜賊,遂遣他去輔助當地政府。
朝中大臣帖里帖木兒盤算著招安方國珍,但劉伯溫不認同,他覺得方氏兄弟是罪魁禍首,必須以儆效尤。而後,方國珍在重賂官府之下,得以招安,朝廷不但授其官職,還譴責是劉伯溫擅自作威作福。劉伯溫面對好壞不分的朝廷,立刻上奏辭官還里,不願輔佐這昏庸的朝廷。

而朱元璋慧眼識珠,將劉伯溫請至應天,委任他為謀臣,劉伯溫見朱元璋如此看中自己,就針對當前形勢,分析了一番,提出應避免兩線作戰、再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這些建言均被採納。
就此,劉伯溫開始誠心跟隨朱元璋,在其身邊出謀劃策如何對付剿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
他還建議朱元璋一邊脫離韓林兒,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一邊通過宣揚「大明」,獲得天下義士之師的民心。
當時正逢陳友諒在攻陷太平後,氣勢相當囂張,把誰都不放在眼裡。於是朱元璋麾下的大將紛紛站出來,有的是勸說朱元璋投降自保,有的則認為必須避其鋒芒,等到良機再據守南京。朱元璋一時間無法抉擇,就連一旁的劉伯溫也是一副沉默不言的樣子。

朱元璋清楚劉伯溫的才能,知道他肯定有自己的見地,於是召他來內室討論決策。劉伯溫提出不論是提出投降的還是逃跑的,都應該斬殺,以免導致軍心混亂,並且陳友諒正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正好藉機誘敵進入圈套,使其重創,把他的銳氣挫完。
劉伯溫說:「天道後舉者勝,我方養精蓄銳,等對方進攻時再出戰,定能成功,不如用盡府庫,開至誠,以此鞏固軍心,用伏兵伺機攻擊,取威取勝,建立大業,在此一舉。」
此時正值朱元璋的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在這時遭遇強敵,且內部意見分歧的緊急關頭,劉伯溫僅用了寥寥數語,就一針見血,為當前時局撥開了迷霧,使得軍隊轉向團結,努力為完成大業而奮鬥。

曾預言福建出天子,最後真相如何?
吳元年,朱元璋封劉伯溫為太史令,在其職就遵其命,劉伯溫推出了《戊申大統歷》。在觀一次天象中,他突然發現熒惑星此時出現在了心宿位,這個徵兆有些不詳,是預示著會有兵災禍亂的卦象,劉伯溫便立即上奏朱元璋下詔反省自己。
看著終日大旱的天氣,劉伯溫就前去請求朱元璋讓自己處理久積的冤案,朱元璋二話不說,授權劉伯溫平反,誰知這雨就突然下起來了。
劉伯溫見此,趁機請求建立法制,以便再次出現濫殺現象。
正趕上朱元璋正要處決囚犯,劉伯溫就上前詢問原因,朱元璋這才將自己夢中的情節告訴他。

劉伯溫聽後,大嘆:「這正是您將要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應停止行刑,耐心等待即可。」
果不其然,在三日後,便有海寧歸降的消息傳來,朱元璋聽後心悅不已,就讓劉伯溫把囚犯全部釋放了。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終於建立大明,命劉伯溫擔任御史中丞一職。
劉伯溫曾說過,福建會出以為天子,且三山作戰場,能否得到證實?
據史料記載,到了明朝嘉靖帝執政時,他沉迷於煉製丹藥,想有長生不老之軀,便荒廢朝政,所以很多地方官也因此猖狂作亂,攪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有苦難言。於是福建當地有一人,因無法眼睜睜地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就糾集人馬跟他一起起義,此人名叫張璉。
由於地方官瞞報朝廷,導致張璉在福建稱帝後,朝廷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趕忙派戚繼光對其進行鎮壓。可能是張璉的隊伍實戰經驗還不充足,打不過正規軍,一計不成又想一計,張璉帶著他的人馬逃到了海外,來到了一個叫做蘇門答臘的地方。
結果,張璉等人待著待著就成了當地的殖民者。當時,這一地區名為「三佛齊島」。就這樣,他就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不知是不是巧合,這事正好與之前劉伯溫的預言相匹配。說劉伯溫是神通廣大,但他也不是每次都成真,有次他求雨,十多天後仍未見雨,惹得朱元璋大怒。由此來看,劉伯溫並不是每次預言都會成功。

你覺得劉伯溫與諸葛亮,誰更勝一籌呢?不可否認的是,他二人的才能都非一般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