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人來說,挖野菜可以暫時脫離工作環境,「沉浸式」感受自然、親近泥土,在這種輕微體力勞動中緩解壓力、放鬆身心,可以說是一種高性價比的休閑方式。
這個春天,一把小鏟子、一個竹籃似乎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標配。他們直奔田間地頭挖野菜,尋覓春日限定的美味。挖野菜,從一項簡單的郊遊活動,逐漸成為了新的社交方式。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引發熱議。
「挖野菜」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方式
清明假期,濟南的張小婉帶著一家去挖野菜。選定地方後,張小婉不斷在地上搜尋,片刻便精準鎖定目標。不多時,腳邊的小竹籃內已裝了大半籃苦菜。
「總覺得挖野菜是老一輩人喜歡的活動,但現在挖野菜隊伍中,年輕人不在少數。」濟南的小童說,她這次就是和朋友一起來挖野菜,這在網路上還收穫了一個名稱——「打野」。
不僅濟南,「打野」一族更是遍布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在年輕人中間悄然成為一種新的社交方式。
一些年輕人還在線集結起志同道合的「搭子」,整理出「打野地圖」「打野攻略」等,詳細記錄著野菜的分布地點、最佳採摘時機以及辨別方法。
「找野菜必須『慢下來』。」在小童看來,挖野菜並非易事,她在意的是體驗。而張小婉感受同樣如此,不過在她看來,挖野菜已經轉化為家庭的「趣味活動」。
挖野菜體驗預約「爆單」
這個清明假期,「時令採摘」「挖野菜」等鄉村體驗搜索熱度上漲。
在江西萍鄉蓮花縣,遊客體驗挖野菜,製作青團、艾米果等美食,沉浸式感受大自然的野趣。當地推出的現場挖野菜體驗項目,訂製野菜主題產品,預約訂單已經「爆單」。
「挖野菜大軍」中出現年輕人的身影,大家線上組搭子,線下集結「打野」,在共同勞作中結識新朋友,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社交潮流,使這一傳統農事活動煥發出新活力。對年輕人來說,挖野菜可以暫時脫離工作環境,「沉浸式」感受自然、親近泥土,在這種輕微體力勞動中緩解壓力、放鬆身心,可以說是一種高性價比的休閑方式。
「城市生活使年輕人缺乏與自然的真實接觸,而現在不少年輕人熱衷挖野菜,一定程度反映出他們對自然的嚮往和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在濟南大學文化和旅遊學院副教授孫競看來,挖野菜是一種沉浸式的鄉土體驗,可以讓人們暫時離開現實環境。對於年輕人來說,陪伴挖野菜的人以及挖的過程,實際上是超越野菜本身。
此外,孫競提醒,由於一些有毒植物與野菜外形相似,誤食可能造成中毒,因此在挖野菜時需要謹慎辨別。
食用野菜進醫院情況不在少數
《看丹觀察》梳理髮現,因為挖野菜食用導致進醫院的情況不在少數。
2025年3月,杭州的李大媽採摘食用了大量的馬齒莧等野菜,被診斷為「急性草酸鹽腎病」。
腎活檢草酸鹽結晶
2024年12月,廣東韶關市3人誤將斷腸草當做「雞血藤」煲湯食用導致中毒,被送入icu後搶救成功。
2024年5月,李女士誤把家附近花園裡的大花萱草當做「黃花菜」煮湯和拌冷盤,導致李女士夫妻倆秋水仙鹼中毒。
野菜中毒癥狀根據食用量、植物種類、個體差異有所不同,中毒癥狀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多見。有些可以引起過敏癥狀,嚴重的可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醫生建議,一旦發生不適,馬上停止食用,立即催吐,攜帶剩餘野菜及嘔吐物,及時就醫。
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黃傳富表示,煮野菜時,首先用清水浸泡,清除野菜裡面的水溶性毒性物質。煮野菜前,用開水進行焯水處理,這樣可以把野菜裡面很多毒素清掉,而且能保持野菜的口感。一些特殊的人群,像嬰幼兒、孕產婦、老人,或者一些有慢性基礎疾病,特別是肝腎功能不好、胃腸功能紊亂的病人不建議食用,這樣會加重他們器官的負擔。
挖野菜警惕這些有毒植物!
許多有毒植物的外表與可食用野菜十分相似,挖野菜時一定警惕!
「化兒草」是一種在四川農村很常見的植物,因為長相酷似野菜血皮菜,常有中毒的案例發生。
野菜山糜子和中草藥藜蘆兩者外形相似,山糜子可以食用,而藜蘆有毒性。
石龍芮,長得很像野芹菜,但是含劇毒。
斷腸草,全身有毒,尤其根、葉毒性最大。因為它的花的形狀與金銀花近似,根部與五指毛桃相似,誤食的情況常有發生。(此前報道:又是它!一家6口喝完「雞湯」全中毒,2人進了icu……)
還有外形長得像韭菜的洋水仙,長得像野蔥的蔥蓮,長得像秋葵的曼陀羅,都是與野菜容易混淆的有毒植物。
在此提醒,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採不吃不明植物!
「春光正好,去挖野菜」
有網友表示,「春光正好」「好想去啊」!
還有很多網友分享了自己挖野菜的經歷~
從五穀難分到學習辨認各式野菜,年輕人從中不僅享受到了採摘的快樂,還能收穫新鮮的綠色食材。不過,在享受挖野菜樂趣的同時也要注意安全,避免因辨別不清植物種類而誤食,危害身體健康;也要避免在禁止挖野菜的公園等區域採挖,以免對植被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讓這份獨特的春日體驗更健康、更環保、更持久。
這件事,你怎麼看?
來源:央廣網綜合央視新聞、央視財經、齊魯晚報、新聞夜航、網友評論等
本期編輯:劉尚 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