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意思是,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單靠一代人出眾,而後代人不出眾,這樣的家族,哪怕一開始再有錢,也都是不長久的。
就跟「接力賽」一樣,第一棒確實跑得很快,可要是第二棒、第三棒跑慢了,一樣也會落後於人。
這就是「富不過三代」的根源所在。不可能每代人都是天才,也不可能每代人都很牛逼。總有一代人,會均值回歸,變得平庸,甚至無能。
歷史經驗:一代不如一代的家庭,會出現這些跡象。

一、後代人極度平庸,敗光了家業。
既然談到「均值回歸」,就不得不談到一個大家族,晉朝的司馬家族。
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人的努力下,司馬家族最終統一了三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牛逼至極。
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司馬炎竟然生出了一個「弱智」的嫡長子,司馬衷。受困於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司馬衷成為了晉朝的皇帝。
司馬衷何許人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他一上位,很快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五胡入侵中原,西晉快速滅亡。
哪怕後來有了衣冠南渡,司馬家在南方站穩了腳跟,建立了東晉,也早已失去了話語權,無奈成為了「吉祥物」。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讓人唏噓悲嘆。這就是歷史,一代人不給力,就會葬送前幾代人的努力。

二、既做不到守成,也做不到開拓。
對於每一個家族來說,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守成,要麼開拓,而沒有其他的選擇。
做不到守成,哪怕家庭的錢財再多,也都會被敗光。你看那些富二代的敗家子,一離開了創一代,他們什麼都不是,會在幾年內傾家蕩產。
做不到開拓,哪怕前人留下了不錯的基業,也都容易一手王炸打出了對三。沒辦法,相比於守成,開拓其實更加困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位,就玩削藩的一套,還過分冒進,開拓不足,守成也一團糟。
結果就是,朱允炆的的騷操作,硬生生逼反了燕王朱棣。同時,也因為用人不當,導致前線大敗。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
對於普通人來說,盡量要做到「不動如山」。唯有謹小慎微,上善若水,緩緩而行,不急不躁,才有可能守住所擁有的一切。

三、階層快速衰落,淪落為最底層。
一個現實:財富洗牌,是人類社會的常態。而伴隨財富洗牌的,還有階層洗牌。
有的人,昨天還是中高產階層,今天就因為投資失敗,被市場收割,而淪為了底層,負債纍纍,失去一切,滿是悲哀。
既然談到投資收割,就不得不談到中產家庭孩子的心態。他們都希望,快速投資成功,超過父母一代人,實現財富的翻倍。
這,真的可能嗎?其實是不可能的。對於中產階層來說,撈取財富的渠道是有限的,真正高大上的項目,根本輪不到他們的手上。
要是還做著「財富翻倍」的夢,十有八九會被收割。市場的潛規則就是,誰妄想賺取超過自己實力的財富,誰就會失去所擁有的一切。
人吶,還是要有自知之明。自己是哪個階層的人,就做哪個階層的事兒,先守好自己的本分,等待時機,才能逐漸爬上去。否則,一口悶,分分鐘噎死。

四、一瞬間大起,必然伴隨著大落。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金銀財寶擺滿了整間房子,這肯定是守不住的。富貴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驕傲自滿,肯定會招惹來一定的禍患。
這一點,看看暴發戶就知道了。大部分的暴發戶覺得,今天我能一夜暴富,那我明天也能賺得更多。完完全全「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這些暴發戶的財富,都是通過走大運撈取的。而走大運,終究有一個限度,好運不可能永遠陪伴在他們的身邊。
因為走大運撈取的財富,最後也會因為運氣的消散,而化為過眼雲煙。四個字就能夠概括,大起大落。
不要妄想一夜暴富,因為一夜暴富的後邊,必然是一夜暴窮。要是做到了一夜暴富,那我勸你,要「保守」一點了。謙卑謹慎,才是長久生存之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