葷腥的妄念
小時候回外婆家過年,那是大別山深處的一個小村子,儘管山清水秀,但很窮。不過,春節前,村裡家家都會做兩樣東西,一個是年糕,一個是臘肉。年糕磨好摔打成條,碼在缸里,灌滿「冬水」(立春前的水,細菌少),隨吃隨取,一個冬天都不壞。臘肉是肥膘肉,幾乎沒一點兒瘦的,用大量粗鹽腌制,掛在灶台上方。炊米飯,切幾大片手指厚的臘肉,和米粒一起蒸煮。吃的時候,外公負責分配,一般每人只能分到一片,極咸,用鋒利的門牙,咬下薄薄的一小條,就足夠送一大口糙米飯。用外公的話說,臘肉不僅「下飯」,而且「殺饞」。
我這個年紀的中國人,大都經歷過物質單調乏的年景,基因里有對脂肪類食物的天然好感。飲食習慣成型於童年時代,儘管年紀增長社會進步,今天的我,仍然難以擺脫動物脂肪的致命誘感。如果很多天不沾葷腥,日子過得寡淡無比 ,我就會回憶起外婆家的臘肉,那種口膛里讓人目眩的纏綿,以及細小顆粒狀的油脂在牙齒間迸裂的快感。
------陳曉卿《至味在人間》
所謂「四方食事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熱烈濃厚的四川方言
配上一碗外婆家的臘肉
有沒有勾起你的兒時回憶呢?
據說四川地區逢年過節
幾乎是無臘肉不成席
一塊肥瘦相間的臘肉入口
微咸中帶著一絲焦甜
肉質緊實 油香四溢
實在讓人慾罷不能
一塊小小的臘肉
不僅承載著濃濃的年味
更是無數四川人魂牽夢繞的鄉情所寄
酒肉穿腸過
美食固然不可抵抗
但學好方言才能更好地吃遍天下
想要吃到正宗的四川臘肉
怎能不學幾句地道的四川方言呢?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
一起去探秘充滿人間煙水氣的四川方言吧!
四川方言
簡介
四川方言發源於上古時期非華夏族語言的古蜀語和古巴語,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層中仍然保留了「壩」(平地)、「姐」(母親)、「養」(您)等來自上古時期古蜀語和古巴語的辭彙。之後四川方言便隨巴蜀地區的歷史進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斷地發展變化,先是秦滅巴蜀後,巴蜀地區逐步形成屬於漢語族但獨具特色的巴蜀語。其後在明清時期,由於大量來自湖廣等地的移民進入四川,巴蜀語同各地移民方言演變融合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的四川方言。
部分音韻特點
■大部分地區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沒有平舌和翹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話中翹舌音念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話為[zhì shāng],四川方言為zi sang]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開頭的音節中,如果韻母不是「i」開頭(如「i」或者「in」),則「n」都通讀為「l」。
■音節"ing"與"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樣,完全通讀,統一發音為"in"。"eng"與"en"在大部分音節中通讀為"en",如「痕」與「恆」同為[hen];「棱」發為[len]。
■音節"wu"固定變化為"vu",如「五」、「霧」等,"hu"變化為"fu",部分地區聲母"h"後介音為"u"的字,聲母變為"f"且無介音"u"。
■中江人在說話時喜歡加上「掛(gua二聲)"。
四川話小課堂
●雄起——大力展現陽剛之氣,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領,壓倒對方。泛指:加油。
●你娃兒——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簡稱,含義還包括「憨包」之意。
●把能(lén)——全部,所有。例句:他們把能都來咯。
●寶、寶器。——憨包一個,到處出洋相的傻瓜。
●嘎(gá)——是這樣么?可以獨用。
●綽綽(có có)——形容詞後綴,表某樣子。神綽綽的(精神病樣子),哈(傻的四川發音)綽綽的。
●你在做什麼:「你在抓子?」,「抓子」就是「做啥子」的連讀
故文新語
音頻來源:周 梅
圖片來源:百 度
文案來源:周姝彤
排 版:張寒絮
方言部分來自百度百科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