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後,這個野菜要抓緊吃,做成餃子餡,比薺菜更香更好吃


清明後的菜場,野菜上場的速度明顯放慢了下來,馬蘭頭成了要爭分奪秒去吃的野菜,再不吃它就要等明年。馬蘭有非常好聞的味道,尤其是焯水後再擠出水分時,那馬蘭散發出來的香氣都不需要用力都可以聞到。作來一種野菜,馬蘭的食用史不短,早在陸遊的詩中便有描述:「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採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


這園中的草一會兒工夫就被孩子們采來做成了早飯,再也無法像燕麥在春風中得意地搖曳。實際上看似柔弱的馬蘭實際生長起來很猛,一場春雨後便會急速生長。


最有意思的是馬蘭的根系是互相扶持的,如果它被人採取葉芽,相互聯繫的地下莖會繼續供給養分,於是新的小苗又會破土而出。到了7月梅雨過後,春天似小草般的馬蘭會長到一尺多高,開出了淡紫色形似菊花的花朵。


馬蘭扎喜歡扎堆生長於河岸的草灘上,或者路邊潮濕的空地,都是這種長著類似菊葉的小草最喜歡聚集的地方,今天我去菜場買到的馬蘭是江邊的草灘上生長的,野生的馬蘭香味明顯更濃。


適合馬蘭的吃法有很多,最常見是涼拌,一種是香乾來涼拌,一種是豆腐涼拌,豆腐需要碾碎,馬蘭的清香和豆腐的爽滑可謂是相得益彰,鮮炒馬蘭只需要加幾枚蒜頭的加持,熱鍋冷油青煙起,蒜米不過一勺,微微炸出些黃色,快下帶著水紅色嫩梗的馬蘭頭,鮮香四起便只需鹽味足矣。蒜香微微帶焦,正好稱得起馬蘭頭那種略微明顯的水的氣息,讓口舌馬上知道這江南春天的清新雅緻。

清代《隨園食單》出現過關於馬蘭頭的吃法:「馬蘭頭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其分青、紅梗,食用以野生青梗為佳,香乾炒食,色澤悅目,香氣飄蕩,清爽適口,巧的是後來梁實秋對馬蘭頭的做法的見解與袁枚一致,在他看來,馬蘭頭和冬筍算得上是絕配,堪稱人間至味。

還有一種做法就是用馬蘭頭與鹹肉丁等與米飯做成菜飯,主要的食材就是白米飯,馬蘭頭和鹹肉丁,如果想更豐富一點,可以配火腿香菇,筍丁等,我始終認為不拘泥於形式,敢於打破框架才是追尋美食的目的。

吃不完的馬蘭頭還可以入水煮後再晒乾成「馬蘭頭干」,即使錯過了春季的馬蘭頭,晒乾的馬蘭頭干還是可以繼續讓你感覺到一絲絲春天的氣息的。

清明過後,吃新鮮馬蘭的時間有限,想留存它的味道,可以將馬蘭頭做成餡料,包成餃子,包子或是炸春卷都可以,我今天將馬蘭頭和肉糜做成了餡子餡料,做了一百多個餃子,凍在冰箱里,拿出來吃時便有春天再現之感了。

馬蘭頭餃子

馬蘭頭500克 肉餡500克 生抽 老抽 白糖 豬油 蔥姜水 料酒 玉米澱粉 白鬍椒粉 鹽 餃子皮

步驟:將馬蘭頭洗凈焯水後擠干水分,用攪拌機攪碎,不要打到太碎;

攪拌好的馬蘭頭和剁好的肉糜混合在一起,加入所有調料後用電動手持攪拌器順時針攪拌,電動手持攪拌器只需一到兩分鐘就可以完成餡料的攪拌工作,如果能提前一點準備,準備一點肉皮凍放到餡料里會豐潤一點。

餡料拌好之後,取餃子皮將餡料置於其中,對摺捏緊就好了;

包好的餃子可以煮也可以煎。


煮好的餃子撈起配上蘸料,不要太好吃了~

吃不完的餃子凍起來,慢慢享用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