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粘人」的10大美食,哪個粘住了你?

軟和糯,有一種慈悲的謙和,看似柔弱,卻也有韌性。我國幅員遼闊,美食種類甚多,有很多黏乎乎、糯唧唧的美食,以其中10種最具代表性,接下來一起看看十大最「粘人」的美食,你都嘗過哪些?

01 東北粘豆包

粘豆包,又稱豆包、餡餅,是一種以黃米面為皮,紅豆為餡,蒸熟後外皮粘粘、軟糯可口的美食。相傳起源於山西長治的「黃蒸」,是山西的闖關東移民帶入東北地區的,優點是飽腹感強,易於抵禦東北的寒冷天氣,於是在東北流行開來成為了東北粘豆包。

還有一種傳說是在古代,有一個叫做二丫的女子,因為家境貧寒,便用黃米面和紅豆製作了一種包子,這種包子既有營養又好吃,還能抵禦寒冷。

如今,在東北地區,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製作,然後放入戶外的缸中保存過冬,是東北人民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02 北京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中國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其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等,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

相傳是當年清朝的御膳房裡,御廚本來為皇上做了一道蒸年糕,小太監剛剛端起來準備給皇上送去時,不小心將年糕掉進了一個盛滿豆面的桶里,當拿出年糕後發現上面已經沾滿了豆面,怎麼也弄不幹凈,這時再重新做一道新的已經來不及了。

這個小太監只好硬著頭皮將這個沾滿豆面的年糕呈給了皇上。皇上看到後很驚訝,就問他這是什麼菜。小太監急中生智編出了一個名字,說這道菜叫做驢打滾,製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陣陣黃土一般,故而得名。皇上吃後,覺得年糕沾上豆面口感很好,從此驢打滾就成了北京地道的當地小吃。

03 朝鮮族打糕

打糕是朝鮮族著名的傳統風味食品,因為它是將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棰砸打製成,故名「打糕」。打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用糯米製作的白打糕,一種是用黃米製作而成的黃打糕。

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並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朝鮮族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

打糕的製作方法是:先把米放到水裡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到鍋里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打糕槌子反覆捶打,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著糕面吃。

04 天津炸糕

天津炸糕是天津傳統特色小吃,又稱耳朵眼炸糕,源於清朝末年,其製作工藝獨特,選用優質糯米粉和紅豆沙,經揉制、發酵、油炸等工序而成,口感香甜可口,外皮酥脆,內餡香甜。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第一代掌柜劉萬春由推獨鴕車走街串巷叫賣,到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上擺攤設點現做現賣,積攢些資本後,干起了炸糕店,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又因炸糕店緊靠著一條只有1米多寬的狹長鬍同——耳朵眼衚衕,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炸糕也被稱為「耳朵眼炸糕」了。

05 蘇式雙釀團

雙釀團是一種蘇式糕點,用糯米和芝麻做成。作家沈嘉祿曾在《吃剩有語》中這樣描寫雙釀團:「一口咬下,露出一層淺褐色的豆沙,再咬一口,就會噴出黑洋酥來。雙釀團是帶有懸念的點心,有更上一層樓的詩意。」

蘇式糕團的戶籍(現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在蘇州,但上海成了它的「婆家」。若問上海諸多糕團店的來歷,往往來自姑蘇。比如五芳齋,就是一個名叫沈敬洲的蘇州糕團師傅跑到上海來開的,時間在清咸豐八年(1858年),這是上海第一家蘇式糕團店。因為製作蘇式糕團的糯米粉、芝麻、糖桂花、玫瑰醬、松花粉等五樣材料各具芳香,所以取名為「姑蘇五芳齋」。

06 上海條頭糕

條頭糕是上海傳統小吃,始於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條頭糕的原型是一種名為「條頭棕」的傳統食品,棕是古代對糕點的一種稱呼。在當時,條頭棕是皇室和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甜點。

隨著歲月的流轉,條頭棕逐漸演變成今日的條頭糕,成為上海地區家喻戶曉的特色小吃。它與江南地區風俗文化密切相關,傳統上常用於節日祭品,條頭糕口感獨特,可搭配清茶,有豆沙、玫瑰、芝麻等多種口味。

清代末年,《海上竹枝詞》記載:「定勝條頭碗里糕,鮑魚大肉面重澆,三餐不識雙弓米,灶婢湯炊鍋底焦。」與蘇州的鮑魚(應為爆魚——作者注)面和燜肉面一起,定勝糕和條頭糕雙雙登場了。

07 樂山葉兒粑

葉兒粑又叫艾饃、豬兒粑,原是川西農家清明節的傳統食品。一種說法是1940年新都天齋小食店將艾饃精心改制,更名為葉兒粑;另一說法認為葉兒粑為四川省崇州市懷遠鎮的特產,是懷遠三絕之一。

葉兒耙並非某地獨有,以樂山較為出名。在樂山地區,葉兒粑選用的葉子則有所不同,當地人選用本地特有的大葉仙茅葉子作為粑葉,可以很好的將其裹起來。用糯米粉麵包麻茸甜餡心或鮮肉咸餡心,置旺火蒸,特色是清香滋潤,醇甜爽口,荷香味濃,菜分兩味,咸鮮味美。

08 寧波水磨年糕

在江南地區,年糕因其「年年高」的諧音而成為老百姓心中的吉祥食品。每逢新歲將至,家家戶戶彩燈高掛、殺雞宰鴨、祭祖宗請灶神,舂年糕也成為寧波民間辭舊迎新的重要民俗活動之一。

寧波製作年糕歷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已經有用米粉做糕的記述。其方法有兩種,一種為乾粉年糕:把粳米浸透後瀝干,碾成粉末,再把粉蒸熟、搗密、搓成長條,壓製成扁形即成;另一種為水磨年糕:把粳米浸透後,帶水磨成糊狀,再瀝干、蒸熟、搓成長條,壓成扁形。

水磨年糕的味道好,但工序複雜,一般家庭只做乾粉年糕。直到清咸豐年間,馮恆大一位姓陳的香乾師傅突發奇想,把做香乾的工藝運用到做年糕上,這種年糕晶瑩剔透、潤滑如膚,口感大不一樣。

09 廣式糯米糍

糯米糍是一種典型的廣式甜點,也稱為「米糍」「狀元糍」。相傳,南宋名臣鄒應龍早年出身貧寒,但自幼勤奮苦讀,赴京應試時,鄰里紛紛送來糯米糍,以供路上食用,並祝願他金榜題名。鄒應龍不負眾望,在殿試時被封為狀元,當他把從家鄉帶來的糯米糍呈獻給皇帝品嘗時,皇帝讚不絕口,賜名「狀元糍」。

糯米糍外形圓圓的,雪白色的表面布滿了短短的白色「毛刺」,這些「毛刺」是細椰絲。粢毛團的餡料一般是肉圓,帶有鹹味,而糯米糍的餡料一般是甜味,並且還會變化出眾多的品種來,例如芒果糯米糍,草莓糯米糍等。

10 潮汕紅桃粿

在潮汕,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為「粿」。潮汕祖先從中原一直南遷到粵東,北方祭祖的習俗是用麵食當果品,但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這就是「粿」的來歷。

紅桃粿,又名紅曲桃,是廣東潮汕地區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徵長壽,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壽的願望,紅桃粿做完後,要放在祖宗靈位前祭拜。

以上十大「粘人」美食

你都吃過哪些?

你還知道哪些軟軟糯糯的小吃?

快來留言分享吧~

綜合自:朴餌、大吉網評、食品與生活、潮味碼頭等

監製 | 徐娜 孔康康 主編 | 戶明方 編輯丨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