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麵條那麼多,哪「一碗面」最頂飽?吃一頓走30里路,真能扛餓

導讀:


去過山西很多次,晉城晉中呂梁、太原這些地方都有去過,給我的印象是,這裡的人真的太喜歡吃面了,幾乎就是沒有面,吃飯就不香。而且他們很擅長做麵食,一些傳統的做面手藝,都可以在山西找到,人們把它稱為「面的故鄉」,這話可一點不假。

記得有一次我去五台山的時候,在當地就吃過一種面,這個面雖然不是特別好吃,但是真的非常的抗餓,吃完一碗之後,我基本上一天都沒有感覺到餓,這個真的毫不誇張,把它說成是所有面當中,對頂飽的那一碗,我覺得一點問題沒有。

在當地有一句俗語,就是形容它抗餓的:「三十里莜麵,四十里糕,十里的豆面餓斷腰」。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莜麵


1、莜麵的原料是什麼?


莜麵營養價值非常之高,它所含的蛋白質和脂肪量是五穀之首,而它的原料就是莜麥,一種典型的粗糧。我國種植莜麥的歷史相當悠久,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

按照前蘇聯專家瓦維洛夫的說法,我國種植的主要是裸莜麥,它是由皮莜麥突變而成的,在西北地區比較常見,這種莜麥最大的特點就是產量很低,但是營養極高。

作為和小麥一樣的糧食作物,在成為莜麵之前,同樣都是把種子在收取後經過研磨,從而加工得到莜麵粉,不過在製作莜麥粉之前,需要將它的麥粒炒熟,它要成為真正可以食用的美食之前,需要經過「三生三熟」的一個過程,這也是和其它糧食作物明顯不同的地方。


2、山西的麵條那麼多,為啥「莜麵」最頂飽?


前面我們提到過了「三十里莜麵,四十里糕,十里的豆面餓斷腰」,這句話的意思是,吃一頓莜麵可以走30里,吃年糕的話可以撐40里,吃一碗豆面等到走完10里就餓得腰要斷了。40里也就是20公里,吃一頓莜麵,可以走20公里,可見它的飽腹效果極強。

莜麵當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鐵,核黃素,亞油酸等,它的營養成分是麵粉營養成份的七倍以上,所以對於一些寒冷地區的人來講,或者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講,莜麵確實是一種非常值得吃的食物。

我記得汪曾祺先生在 《七里茶坊》也有寫到過:「我們帶來一口袋莜麵,頓頓飯吃莜麵……不大一會,莜麵蒸上了,屋裡瀰漫著白蒙蒙的蒸汽,很暖和,叫人懶洋洋的……剛出屜的莜麵,真香!……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

如此看來莜麵味道還是挺不錯的,它比較頂飽的關鍵就在於本身就屬於粗糧,膳食纖維非常豐富,配上獨特的做法,最後導致它極其的「抗餓」。


3、莜麵,為啥其它地方比較少見呢?


有的人講:「沒有256G的胃,我勸你別吃莜麵」,事實上是,想要吃到筱面也並非簡單的事情,因為莜麵,它是那種喜寒涼的植物,只有在西北、華北的一些地方才有種植,而且製作起來並不簡單。

「三生三熟」就是其製作的方法,一生,脫殼;一熟,炒熟;二生,沸水和面;二熟,和好的面搓成想要的形狀;三生,上鍋蒸制;三熟,蒸熟食用。


此外,莜麵其實在外地人看來並不好吃,當地就有一句俗語:「大山裡沒有好茶飯,只有莜麵栲栳栳和山藥蛋」。顯而易見,它的味道其實並不是特別好。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莜麵本身就是由莜麥粉製作的,它沒有什麼黏性,所以製作的時候和面只能用開水,如果不用開水就會幹巴巴的,這也導致最後在吃法上,多數是蒸著吃。

口味很多人接受不了,自然也很難走出當地,因為不太好消化,所以每次吃的時候,也要注意控制好量。


4、莜麵栲栳栳的做法?


莜麵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為燕麥的一種,因為黏性不好,只能用開水,不然的話抻不動,製作好之後,也是拿來蒸著吃,其中莜麵栲栳栳,就是蒸著吃的。

製作莜麵栲栳栳,先要把面壓成小餃子皮,然後用食指「提溜」一卷,就得了。這個面不太好消化,所以也是所有面當中最能抗餓的。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