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燈號|那蔸從家鄉帶來的蒿草,有了邊疆泥土的芬芳

來源:解放軍報微信·中國軍號


那盆蒿草

■呂政保


那次回湖南老家,我從母親的菜園裡挖了一小坨菜土,用舊報紙包好,帶回新疆博樂。因為聽老一輩人講,如果在外地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就帶些家鄉的土過去,便會有所緩解。


打開舊報紙,驀然發現那菜土上有蔸蒿草,小小的,小到稍不注意就會被眼睛忽略。


這個突然的發現給我帶來一股強烈的欣慰感,似乎增添了一位「夥伴」。我趕緊騰出一個花盆,把帶來的土倒進花盆,與花盆中原有的土攪拌妥當,再把那蔸蒿草栽上。


老家的這種蒿草,喜歡長在農田邊上,扯上一把放到鼻子前聞,有股藥味兒的清香,家鄉人喜歡這種味道。每年清明時節,正是蒿草穿新衣展新顏的時候,家庭主婦們便提個小竹籃到房外摘蒿草。


摘蒿草是有講究的。首先要仔細地辨別「偽蒿草」。「偽蒿草」長得常常能以假亂真,若有人把它當成蒿草摘回家食用就會誤食中毒。當然這也擋不住人們摘蒿草的喜好,只是要多加小心。於是,莫說小孩子常把小手舉到大人跟前不停地問,「這是不是蒿草」,就是從外鄉嫁過來的新媳婦也常把辨析蒿草當做一大功課。


那蔸蒿草漸漸長大了。小時候母親就教我辨識過蒿草:蒿草莖是紫紅的,葉的背面泛著白,而「偽蒿草」的葉子背面不泛白。我花盆裡的這棵,仔細看看,確是真正的蒿草。好!明年,我就可以用它過老家式的清明了。


清明時節,老家的人總把蒿草採摘回家做「蒿草粑粑」。它與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糍粑和春節的醪糟,並稱為「農家節日標誌性食物」,被一些湖南老鄉叫做「瀟湘四俊」。


做「蒿草粑粑」需要用糯米。先把糯米推磨成糯米漿,再把蒿草洗凈剁碎,摻到糯米漿中拌均勻,通常還會放些白砂糖,增加甜的口感。然後用手搓成粑粑狀,放在大鍋里蒸十五分鐘即可出鍋,揭開鍋蓋時那股清爽的蒿草香就會猛地「激活」你的食慾。記得母親生前曾跟我說過,「蒿草粑粑」不僅好吃,而且還有祛心火、降血脂、安心定神的作用。


博樂房子里的這蔸蒿草是四月間從湖南老家帶來的。不料它被一場橫風斜雨折騰得「缺胳膊斷腿」,我一陣傷心也無可奈何。可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它居然從折斷處又長出了不少新枝。風雨前還「一枝獨秀」,誰知風雨後,竟然枝繁葉茂。


我穿軍裝的20多年裡,從邊疆到海域,走南闖北。可一從部隊退役,異地安置到新疆,一段時間以來異鄉感特別濃,心中總是念著「故土難離」。沒想到這一小蔸蒿草,從故鄉到他鄉,卻毫無顧忌地生長在花盆裡,長出了它隨遇而安的生存理念。打開窗戶,從花盆裡掐幾片蒿草葉子,搓搓放到鼻子下嗅聞,似乎在原有的清香上還融合了一股博樂泥土的芬芳。


從單位回家的路上,人行道兩旁栽有一種花,長得惹人喜愛。有人稱它「雞冠花」,也有人認為是「節節高」。據說這花種是一位援疆幹部帶來的。播種在博樂的土地上,長勢很好。沒有水土不服之虞,也沒看出什麼戀鄉的「臉相」。這讓我突然有了個想法,我要把那盆蒿草,栽到博樂的泥土中,讓它長成一蓬,長成一片,長成一處江南的風景。


(原文刊於《解放軍報》2018年7月20日「長征副刊」;封圖來源網路。)


(解放軍報微信·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