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明日清明是「凶日」,牢記:1不說,2要忌,3要吃,老傳統要懂得!平安健康過清明!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不知不覺,明天就到了4月4日,這天是清明節氣到來的日子。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同時也是春季的第5個節氣。民間有云:「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此時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暖風陣陣,春雨習習,一片生機勃勃。今年清明交節比較特殊,建議大家早點了解。家裡的老人說:明日清明是「凶日」,牢記:1不說,2要忌,3要吃,老傳統要懂得!這3個講究指的是啥呢?一起來看看!
明日清明
什麼是清明?
關於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節氣,位於農曆三月,此時萬物生長都變得清潔整齊、明凈清晰,因此得名「清明」,這也是清明節氣的一個特點。
在清明這天,太陽達到黃經15°,斗指乙,清明節氣在4月4日—6日交節。
今年的清明是什麼時候?
今年清明的出現時間是4月4日的20時49分,這意味著,今年的清明屬於「閉眼清明」。
明天就是清明了,此時正處於深春,太陽直射點已經完成了春分時的赤道直射,並開始向北移動,逐漸接近北回歸線。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清明雨紛紛、天氣暖烘烘的景象。像我們這裡雖然是中原地區,白天比較溫暖,但早晚溫差還是較大的,早晨晚上較涼快。
清明至,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且伴隨著微風,有著「清明雨漸增,天天好颳風」的說法。
清明天氣如何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我們從老祖宗留下的農諺也可以感知到:
清明後,穀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清明到,麥苗喝足又吃飽。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清明不上糞,越長越短勁。
清明是春播的關鍵時期,此時氣溫回升,降雨增多,土壤墒情不錯,有利於種子的發芽、幼苗的生長,農民們會搶抓農時,開始春耕春種,為豐收打下基礎。
古人根據清明節氣的物候變化,把清明節氣分為三候:
一候桐始華:桐指的是白桐花,清明節氣的頭5天,陽氣更盛,白桐花率先開放,宣告著春天的到來。
二候田鼠化為鵪:隨著清明節氣的深入,喜好陰涼的田鼠躲在洞里不肯出來,而喜愛陽氣的鳥兒如鵪鶉則開始出來活動。
三候虹始見:到了清明節氣的最後5天,由於經常下雨,雨後的天空常常能看到彩虹橫跨天際,為春日平添了幾分色彩和浪漫。
清明的習俗有哪些?
三月初七是清明節氣,也是清明節。民間有祭祀掃墓、標祀、標墓、插柳、盪鞦韆、踏青、放風箏、蒸制蒿餅、吃青糰子、吃饊子、採食螺獅的習俗。而其中最重要的習俗便是祭祖了,因為在傳統文化中,清明節與除夕、中元節、重陽節並稱為我國的四大祭祖節日。
今年的清明有何特點?
今年的清明,為乙巳年、庚辰月、癸卯日,根據「建除十二日」推算,對應的是「閉日」,閉字代表著一種狀態,與開相對,古人認為算是個「凶日」。
明日清明,提醒大家3件事:1不說,2要忌,3要吃,老傳統要懂得。接下來就具體為您講究明日都有啥講究,早點了解也早點知道。
1不說:上墳時不說不敬的話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明日三月初七清明節,家家戶戶會去往祖先的墳地,獻上鮮花、食物以及焚燒紙錢,以表達對親人的懷念,然而在這樣的場合中,卻不建議大家說不敬的話語。
在清明上墳時,我們面對的是祖先的棲息之地,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個人形象,也透露著對祖先的敬仰程度。若是說不敬的話語,不僅是不尊重祖先的行為,也是對這一習俗的不重視。在這樣的場合下,我們應當保持肅靜,行為舉止得體些,避免說不敬重的話語,不嬉笑打鬧,做到文明上墳。
2要忌:忌穿衣太多或太少
明日清明節氣就來了,清明是春季的第5個節氣,標誌著萬物生長至此,皆清潔而明凈。在這個時候,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白天比較溫暖,夜晚卻帶著幾分涼意,因此在穿衣方面,我們需要注意一些,不要穿的太多或太少,而是要適當添減衣物,讓身體達到最舒服的狀態。
古人的這一講究也是有道理的,老話說「勿極寒,勿過熱」。在春天,氣溫逐漸升高,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若是穿衣太多,汗液就無法排出,容易出現脫水的情況;相反,若是穿衣太少,則會讓身體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從而易遭受到寒邪侵襲,不利於身體健康。
那麼,如何在清明時節做到適時添減衣物呢?首先我們要及時關注每日的天氣變化,在早上和晚上氣溫較低時,可以適當多穿一些衣服,到了中午天氣變熱時,則可以適當減少衣物。此外也可以選擇多層次穿衣的方式,這樣方便我們根據氣溫增減衣物。
3要吃:
吃清明螺
俗話說:「清明螺,抵只鵝」。清明時節,正是吃螺螄的最佳時節,此時螺螄還沒繁殖,吃起來比較肥美,炒著吃是一道不錯的下酒菜。
接下來為您推薦【醬爆螺螄】的做法:
食材:螺螄、豆瓣醬、蒜瓣、生薑、干辣椒、蔥、料酒、食用油、鹽
做法:
把螺螄放入清水中,加入少許鹽和香油,浸泡2-3小時,讓螺螄吐凈泥沙。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用剪刀將螺螄尾部剪掉,方便入味和吸出螺肉。
蒜瓣拍碎,生薑切成片,蔥切成段,干辣椒剪成小段備用。
鍋中加入適量食用油,油熱後放入蒜瓣、生薑片、干辣椒段,小火煸炒出香味。加入一大勺豆瓣醬,繼續小火煸炒,炒出紅油。
把螺螄倒入鍋中,轉大火,快速翻炒,讓螺螄均勻地裹上豆瓣醬。沿著鍋邊倒入適量料酒,蓋上鍋蓋,燜煮2-3分鐘。打開鍋蓋,繼續翻炒,可根據口味適量加鹽(豆瓣醬本身有鹹味,需謹慎加鹽)。
最後撒上蔥段,翻炒均勻後即可出鍋裝盤。
吃青團
青團,也叫艾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吃青團的習俗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當時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下令禁火吃寒食,而青團無需加熱就可食用,成為了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食物。
後來隨著寒食節與清明節融合到一起,吃青團的習俗也延續到了清明節,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到了青團的製作方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我們從中不難發現,青團的做法並不複雜,青團的餡料比較多種多樣,除了豆沙餡外,還有鹹蛋黃肉鬆餡,芝麻餡等多種口味,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食用,因此一直比較受歡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青團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粉,不易被人體消化,食用太多會對腸胃造成負擔,因此不建議大家過量食用。
總結:明日清明是「凶日」,牢記:1不說,2要忌,3要吃,老傳統要懂得!關於這天的習俗你都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