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之間,二月已經接近尾聲,明日是農曆的二月廿四,也是乙巳年己卯月辛卯日。老話說「卯為春門,萬物已出」,說的就是卯月正式打開春天的大門,陽氣上升,萬物生機盎然」。在干支紀時中卯時對應早晨的5點至7點,這個時間段太陽冉冉東升,也代表著萬物從這個時候開始已經生長,陽氣越來越旺。
記得在教《晉書》中有記載:「卯者茂也,言陽氣生而孳茂也」,意思就是卯是陽氣旺盛的時候,因此「卯」是陽光的標誌、是萬物生長的標誌、是力量的標誌。我們經常會說:「萬物因陽而生,因無陽而枯」,所以在卯日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遵循傳統,記得「一不做,二不去,三要吃」,福澤深厚歲月甜。
當下正值仲春卯日,古人把這天稱之為天地交感、陰陽調和的關鍵日子,「一不做,二不去,三要吃」指的是啥呢?,順應天時,滋養身心,方能福澤綿長。
一不做
不爭不怨
仲春卯日,萬物生髮,古人認為此時天地氣場交替,人心易生浮躁。因此,老輩人強調此日需避免口舌之爭,保持心境平和,以順應春日的生髮之氣。正如《歲時風土記》所言:「仲春之日,剪綵為幡,懸於家人之頭,以祈平安」。
仲春氣候乍暖還寒,北風未退,南雨漸增,人體易感春困。若情緒波動過大,易傷肝氣,而且,隨著卯日陽氣不斷上升,肝火也會很旺,故需以「和」養身,方能平安。
二不去
不去風波之地
卯日,是陽氣上升的一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記得老輩人說的「風波險處莫輕涉」之說,意思就是提醒我們,遠離危險水域、避免爭端之意。另外「避風波」可引申為遠離是非之地,謹言慎行,以求順遂。
前面提到卯日就像是剛出來的太陽,我們必須要護住自身的一個陽氣,讓它順利的升發,我們才能過的更加的舒坦教。
三要吃
吃春菜
春分前後,薺菜、春筍等時蔬正鮮嫩,民間有「薺菜過後,百蔬失色」之說。食春菜既可清熱解毒,亦象徵汲取春日生機。嶺南地區更傳承「咬春」習俗,以春卷、春餅包裹時蔬,寓意「一卷春色,福氣滿盈」。
做法:把春筍清洗乾淨,然後對其進行焯水,切成斜刀,鍋中放入植物油,燒熱之後,放入蒜末,接著倒入筍子,大火翻炒,放入一點鹽和醬油,最後來點雞粉,炒勻再來點香蔥就可以了。
吃蘿蔔
在這天我們可以選擇吃點蘿蔔,它能起到解春困的作用,而且可以通氣解乏,仲春時節,人體易感疲乏,蘿蔔富含纖維與維生素,正符合這個時候的進補。
做法:蘿蔔清洗乾淨,把它的皮削下來,可以稍微的削的厚一點,接著用鹽進行腌制,15分鐘之後,把水倒掉,蘿蔔皮沖洗乾淨擠干水分,放入小米辣泡椒,還有涼拌醬油,以及大蒜香醋,對其進行腌制,30分鐘之後就可以開吃了。
吃五穀
古時在仲春時節,有「打春牛」的習俗,牛腹塞滿五穀,擊碎後眾人爭拾,以祈倉廩充實。今日我們可效其意,煮食雜糧粥或蒸制五穀飯,既養脾胃,亦寓五穀豐登之願。
做法:把自己喜歡吃的一些雜糧,比如紫米之類的,清洗乾淨,全部放入到電飯煲中,接著注入適量的清水,把它煮熟透,就可以開吃了。
明日二月廿四,是干支歷當中的卯日,民間傳統頗多,我們要謹守「一不做,二不去,三要吃」的傳統,這個既是對先民智慧的傳承,亦是對春日生機的禮讚。願你我皆能在此良辰,納福於行,藏吉於心,共釀歲月甘甜,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