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王磊
12歲輟學漂泊上海,返鄉後憑一道「手撕盤龍鱔」成流量寵兒,一路把鄉鎮飯店開進省會鄭州後,卻在事業高峰遭遇滑鐵盧。
當流量不再青睞,這個曾經的「鱔王」該何去何從?
12歲輟學,8年終圓廚師夢
1999年,12歲的王艷昆從沈丘老家輟學,跟隨兄長前往上海務工,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廚師。
「沒有酒樓僱傭童工,我就在上海陽曲路上各大酒樓之間穿梭,眼裡有活兒,哪裡忙就去哪裡,久而久之,我成了陽曲路上的熟人。」王艷昆告訴頂端新聞記者。
終於,新昌潤酒樓的主管有了留下他的念頭,他如願進入後廚,最初是洗碗刷盤,逐漸能夠勝任各種雜活。
14歲,他搬往上海保德路,在味之都快餐店獲得幫廚機會;16歲,他成功「上灶炒菜」。
王艷昆向頂端新聞記者回憶在上海的經歷時,提到最多的字就是「難」,找工作難,進後廚更難,上灶最難。他說,自己熬出頭後,想當主廚,開飯店。
2007年,王艷昆帶著5000元積蓄回到周口老家,又從親友處東拼西湊,在鎮上盤下一間飯店,主打「手撕盤龍鱔」,取名「艷昆飯店」。
最初,店裡空間很小,只夠擺三張桌子,灶台則放在店門口,他站在灶台旁,一邊叫賣,一邊做菜。
多年在上海漂泊的王艷昆早有一身闖勁兒,路人反應越冷淡,他的叫賣越大聲。
「往前走,往前看,離得遠你看不見,河南豫東名菜,手撕盤龍鱔,如果你不吃,終身留遺憾。」
幾年後,他的叫賣聲已成名片,但「艷昆飯店」的生意一直沒有突破。
砸鍋時的王艷昆 頂端新聞記者/攝
反轉:摔鍋走紅成流量寵兒,王艷昆變「鱔王艷昆」
2019年,王艷昆開始在抖音上發視頻、直播,把自己熱情洋溢的叫賣聲喊到了網上。
2020年,一次拍視頻時,他喊完熟悉的口號後,一時興起,對著手機鏡頭說:「不好吃,你把我鍋砸了!」隨即把手中的鐵鍋扔飛數米。
令他沒想到的是,誇張風格的視頻吸引了大量眼球,單條視頻播放量超過1000萬。看到流量後,他又在視頻中加入新動作——「鐵勺砸鍋」,連續幾條視頻引髮網友熱議
王艷昆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圖源網路)
有人在他的評論區編段子,稱他為「人形自動砸鍋機」;有人發文分析,「用力敲打鐵鍋,是讓調料和辣椒均勻沉在鍋底」;有人把他敲鍋的視頻剪輯成機器人敲鍋,二次創作後傳播到國外;也有人指責他嘩眾取寵,摔鍋是無故浪費。
對此,王艷昆向頂端新聞記者坦言,最開始的摔鍋是一時興起,後來的砸鍋和摔盤子則是為了吸引網路流量而做的「節目效果」。他說,「以前在街上叫賣,現在在網上叫賣,都是為了吸引顧客。」
成為「網紅廚師」後,王艷昆的「手撕盤龍鱔」熱銷不斷,最高時,一天能賣出2000多條鱔魚,他也因此獲得「鱔王艷昆」的外號。
再反轉:在鄭州遭遇滑鐵盧,王艷昆:「現在,活著就是勝利」
流量的加持下,他在鄭州一連開設了三家門店。「最終目標是把飯店開到上海,回到我廚師生涯開始的地方。」他告訴頂端新聞記者。
2021年他來鄭州開店,第一天便遭遇特大暴雨,但他仍然樂觀,「我不喜歡開門紅,剛開業就迎來大量顧客,會因缺乏磨合而影響口碑,所以暴雨不影響什麼。」
王艷昆向頂端新聞記者回憶,暴雨過後,店裡的營業額連續增長38天,但不久後就遇上疫情。
另一個問題是,流量不再青睞「鱔王」,他形容現在發布視頻後的流量情況,「就像拿石子扔進河裡,激不起多少水花。」
2024年春節前後,兩家分店因成本問題相繼閉店,目前在鄭州僅剩的一家門店,也讓出了近三分之一的面積。頂端新聞記者觀察,店裡只在晚上能看到食客,員工的上班時間也改到每天下午5點,王艷昆會利用閑暇時間前往附近工地賣盒飯,他總結目前的經營形勢說,「現在,只要活著就是勝利。」
反思:流量褪去,質量能否撐起未來?
「我不識多少字,是網路的力量讓我從農村來到鄭州。」提起流量,王艷昆說:「這是一種機遇,但更重要的是菜品質量。」他對「手撕盤龍鱔」的質量充滿信心,認為有朝一日,質量終會成就流量。
對於擴張失利的原因,他認為,運氣佔一部分,但主要問題是對分店缺乏管理,經常有顧客反映菜品味道變化大,上菜慢,「我只懂如何做廚師,不懂如何做管理」。
王艷昆製作的菜品配料表
王艷昆向頂端新聞記者介紹,他正從流量和質量兩方面發力,在網路上將自己打造為「手撕盤龍鱔」的推廣人,吸引更多顧客嘗試這道菜品;在質量上堅持新鮮食材和標準化製作,「讓大家提起盤龍鱔,就能想到我的艷昆飯店。」
王艷昆告訴頂端新聞記者,經過這次失利,自己心中有很多感想,未來將會與懂管理的人合作,制定更穩妥的規劃,在合適的時機重開分店,但在上海開店的目標,大概率會成為遺憾。「以前,我一直是廚師,以後,我還會一直是廚師,這輩子不想做別的職業。」他說。
來源:頂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