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參考文獻及來源截圖已放文章末尾
你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現在吃飯要一天吃三頓。
其實最初的古代人吃飯最早是一天吃兩餐,後來才逐漸變為了一日三餐。
古代人為什麼要從一日兩餐變為一日三餐?他們的飲食習慣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飲食習慣
古代的休息時間和我們現在可不一樣。
我們現代社會,大家有手機、電視之類的數碼產品,在睡覺之前總是喜歡把玩一會。
於是便會熬夜,如此一來,次日自然就會賴床。
然而在古代,人們大體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這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可謂大相徑庭。
故而,古人的用餐時間與我們存在差異。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飢則求食,飽則棄余」。
這意味著古人飲食時間並不固定,不像現代人遵循飲食的標準,他們以飢餓感為依據來確定進食的時間,一旦果腹便停止進食。
這個時期人們對於吃什麼、怎麼吃都沒有特定的規律。
他們更像是原始人一樣。
因此可以說古人的飲食更多是出於生理需求,而非遵循特定的飲食時刻表。
直到先秦時期,人們吃飯的時間才被固定了下來,分別是「朝食」和「餔食」。
早上吃一頓,下午吃一頓。
那麼,古人的飲食習慣在何時轉變為一日三餐的呢?
一日三餐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飛速發展,人們在日常勞動和工作里,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特別是在農業社會,人們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體力消耗巨大。在一天的勞作結束後,尤其是在下午用餐完畢,人們繼續投入到各種勞動中,直到夜幕降臨。
由於長時間的體力消耗,到了晚上,他們常常會感到飢腸轆轆,因此逐漸養成了晚餐的習慣。
然而那個時代所謂的晚餐,在現代人看來更像是「夜宵」。
當時的人們對於晚餐並沒有太多講究,不像現代人一樣有多種多樣的美食可以選擇。
他們通常會隨意吃一些簡單的食物,比如一些點心或者小吃,以此來緩解腹中的飢餓感。
這些食物雖然簡單,但卻能有效地補充能量。
儘管這些食物在當時並不被看作是正式的晚餐,但對於那些辛勤勞作的人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
直到漢代,隨著農作物的發展和食物種類的增加,人們開始有了更多的食物選擇,這促進了飲食習慣的改變。
至宋代,古人每天吃三餐的飲食方式已經初步形成,與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已然極為相近。
結語
在現代社會,不少人對待吃飯一事極為敷衍,飲食毫無規律,不能準時吃飯。
但想一想,古人改變飲食習慣,又怎麼不是在提醒我們好好吃飯呢?
信息來源
原文刊登於敦煌發布2023-02-03《古人如何從「一日兩餐」發展成「一日三餐」的?古代餐食演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