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師傅從四川老家回來,他帶來了一些臘肉,跟我們說,今後再想吃臘肉不容易了,因為他們那裡有規定,今後禁止自己在家熏制臘肉了,如果你要熏制,必須要到指定的地點。
這我就不解了,臘肉可是四川的特色食品,怎麼就不讓製作了呢?羅師傅說,當地給出的理由是:為了防止大氣污染。
環境治理無可非議,是應該的,但為此將歷史沿襲下來的,製作傳統美食的做法廢除,是不是有點矯枉過正了呢?這和春節不讓放炮是不是一樣,環境污染減輕了,但民心民意沒有照顧到。
這也不是說,有些傳統不應該改變,而是應當兩害相權取其輕,像這樣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還是要傾向於尊重傳統,利於民眾。
在20多年前,我到山西大同,那裡有個風俗,叫旺火,各家用大塊煤,在門口壘起來的,然後點燃,家境好的壘的高,壘的大,家境不好的壘的低,壘的小,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旺火堆,空氣中到處瀰漫著嗆人的煙霧。這嚴重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活動,需要干預,後來再到大同這種風俗不見了,大氣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像四川這種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製作傳統美食的,採取限制措施,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央視舌尖上的中國,裡面介紹的美食,涵蓋了我國各地區各民族令人垂涎的美食,這些美食哪一個不是民族和地區飲食文化的結晶,四川臘肉就是其中之一。
熏制臘肉,是巴蜀地區老百姓都愛吃的美食,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美食智慧,現在不讓自己在家製作,要集中熏制,這樣一是給老百姓生活帶來不便,二是難道集中熏制就不會再產生煙霧,對環境產生污染了嗎?如果老百姓帶著肉,到集中點熏制,再收取費用,這樣是不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經濟負擔。
這樣一個通知,倒是簡單,這是不是有懶政惰政之嫌。大禹治水,尚且採取堵疏結合,我們的有關部門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既然是老百姓離不開的,就要想辦法,比如製作可以降低排放的熏制爐具,從而來降低污染呢?
領導不是說了嗎?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下去調研全是辦法。希望職能部門不要僅僅為了自己管理方便和完成任務指標,無論什麼事兒都一刀切。不要再出現為了降低污染指標,連麵條製作都要停止,為了降低污染指標,連老百姓沿襲千百年來的熏肉也要限制的事情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