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期近20年的安全帽,仍被作為「特價產品」公開售賣;網路平台上公開售假,安全帽合格證被隨意買賣;有的取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的生產廠家,也在偷偷生產劣質安全帽……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半月談記者在調研中發現,「脆皮安全帽」對安全生產構成嚴重隱患,折射出部分用工單位和一些安全帽生產廠家在利益驅使下無視法律、漠視勞動者基本權益。

明知威脅「頭頂安全」,
隨便貼個合格證就叫賣

半月談記者在某購物平台搜索「安全帽」,網頁上大量顯示低於10元甚至低於5元的安全帽產品,這些安全帽無一例外都在產品說明中標註了「國標」字眼。記者在該購物平台選擇了一家已售20萬單以上的勞保用品商家,下單一個安全帽。到貨後記者打開包裝,首先聞到一股刺鼻的塑料氣味。用力按壓帽體外殼,發現「一按一個坑」。隨後,記者將安全帽從二樓高度自由落體到水泥地面,僅三五次安全帽就出現裂紋。

從線上來到線下,記者在西部某市勞保用品市場走訪商戶發現,安全帽售賣分為「三六九等」,售價幾十元的安全帽質量上乘,殼體厚實;售價幾元的安全帽則明顯是粗製濫造,當記者詢問低價安全帽是否符合「國標」時,商家表示「一分價錢一分貨」。
記者梳理髮現,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在日常抽查監管工作中,不合格安全帽時有發現。今年2月,天津市東麗區市場監管局對40種各類消費品抽查中檢出的1批次不合格產品即為安全帽;內蒙古根河市市場監管局隨機抽檢6家經銷主體的6類勞保產品,其中就有2家銷售不合格安全帽。
據披露,有商家「大方」承認所出售的低價安全帽無法通過質檢,雖然自家低價產品達不到國家標準,但可以貼上其他達標產品的合格證,不會影響銷售和使用。「脆皮安全帽」的合格證從何而來?在網上搜索「合格證」可見,針對各類產品樣式繁多的「合格證」均有出售。
記者了解到,從「脆皮安全帽」銷售端追溯至生產端,一些不法廠家迎合「市場需求」,回收廢料製作不達標安全帽,在產品原料標註時以「玻鋼型」打擦邊球混淆視聽,一條生產線生產「達標」和「非標」兩種產品並根據需要搭配售賣。
「脆皮安全帽」折射勞動權益保護困境
今年1月1日,應急管理部發布的《個體防護裝備安全管理規範》正式實施,其對個體防護裝備安全管理的總體要求、安全使用要求和過程管理要求等方面作出規定,「安全帽」被納入其中。
為何「脆皮安全帽」依然能在市場流通?專家認為,這反映出部分用人單位漠視工人安全需求、工人主體忽視自身合法權益的勞動權益保護困境。同時,監管從「紙面突圍」到執行落地仍有距離。
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表示,雖然國家針對安全帽等勞保產品的質量標準和使用規定逐步細化,但在落實監管方面,常規的巡查抽檢機制亟須升級優化。當前,涉事商家面對檢查時「臨時調貨」的嫻熟應對和不法廠家「一條產線兩種商品」的「打游擊」策略,暴露出違法成本與監管效能之間的失衡。
部分一線工人直言,因缺乏安全培訓,對勞保產品認識不足,不能明確知曉產品與對應使用場景,甚至誤將防塵帽當作安全帽使用。「有些『懂行』的工人在面對劣質裝備時,或因生計壓力不敢發聲,抑或因維權成本過高選擇妥協。」
遏制安全帽持續「脆化」
「脆皮安全帽」是對工人「頭頂大事」的極度漠視,需要多方加強監管,嚴厲打擊。姚華認為,針對「脆皮安全帽」亂象,應實施「行業禁入」制度提高違法成本,將勞保管理納入企業安全信用評價體系,形成長效約束。

「市場監管部門既要嚴查無證生產行為,也不能放鬆對已持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的監管,應當不定期地開展監督檢查,從源頭杜絕劣質安全帽出廠。」廣西南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科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流通領域監督抽查與整治排查力度,重點排查建材市場、批發零售市場、城鄉接合部勞保商店等場所,嚴厲打擊銷售劣質安全帽的行為;壓實電商平台主體責任,規範網路交易行為。
日常銷售領域監管的提質升級是讓「脆皮安全帽」無處遁形的有力舉措。賀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嘉表示:「賀州市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指導銷售經營戶建立完善進貨查驗制度,嚴禁銷售無資質、無合格證明的安全帽。與此同時,開展質量監督抽查,定期對流通領域的安全帽進行隨機抽樣檢測,及時公布抽檢結果,對不合格產品依法進行查處,並追溯其來源和銷售渠道。」
部分專家建議,可以建立「一帽一碼」溯源系統,通過二維碼記錄生產、流通、使用的全流程信息,也可以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介入,定期公布抽檢結果。賀州市八步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謝祥寶認為,用人單位若未能提供合格用品,勞動者應拒絕執行作業指令,並勇於檢舉用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