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作人婦前,我幾乎是個麵食小白,從來沒有碰過麵食,因為作為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人,會做麵食的微乎其微。
跟老公到部隊生活的幾年裡,跟著北方的嫂子們,愛吃麵食的我如魚得水,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天跟著麵食高手們玩各種麵食,不知不覺,我也成了親朋好友口中的「大師」了。
蒸包子做饅頭,是麵食的基礎,而發酵,則是最關鍵的一步。但其實,要想做出柔軟蓬鬆口感好的饅頭包子,光是發一次可不夠哦,美美教大家「三次醒發」,保證個個都好吃!
要想蒸出好看的大包子,麵糰的發酵首先排在第一位。麵糰如果醒發成功了,這個包子也就基本上算是成功了80%。這裡重點來了,很多人醒發麵團,就是簡單地將麵糰發起來,然後看著差不多了,就把它擀製成包子皮,然後就開始包包子,其實還是沒掌握住裡面的訣竅,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著重介紹的,關於麵糰的「三次醒發」。沒錯,麵糰不是想像當中的只醒發一次,而是三次。
麵糰的三次醒發,每一次都很重要。咱們就一邊做,一邊詳細說明。
【三次醒發,做出個個水光肌的饅頭】
食材:麵粉500克 水250克 酵母3克 糖30克 鹽3克
做法:
食材準備好,如果氣溫較低的話,可以放2克泡打粉,發酵會更好。
盆里加入100克水和100克麵粉,加入3克酵母,調成麵糊,用筷子攪拌成濃厚的麵糊狀,蓋上保鮮膜,如果時間來得及的話,放入冰箱冷藏一個晚上(相當於麵包中的中種)
麵糊發酵好後,表面會出現很多的小氣泡,第一次發酵就完成了,用筷子攪散,加入剩餘的麵粉和水、糖、鹽
揉成麵糰,蓋上保鮮膜,進行第二次發酵(根據室溫,夏天三十分鐘就差不多了,冬天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
第二次發酵好了,用手戳一下,洞口不坍塌不回縮就表示發酵剛剛好,內部會呈現出絮狀。
將發酵好的麵糰取出來,排氣、
當麵糰中間沒有空洞的時候,就表示排氣到位了。搓成長條,切小劑子。
如果麵糰比較大,裡面的空氣沒有完全揉出來的話,那就一個個再仔細搓揉一下,這個步驟可以讓饅頭表面更光滑,是做出水光肌饅頭的關鍵步驟。不要怕麻煩。直到麵糰變得更橡皮泥一樣柔軟就可了。
按扁,擀成圓片。
放入餡料,我用的是紅豆餡。
收口捏緊。
做好的饅頭坯放在蒸鍋里進行第三次醒發。
為什麼要進行第三次醒發呢?這是很多人不知道也不理解的。
第二次醒發好的麵糰,裡面會呈現出蜂窩狀,那是因為在發麵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氣體,而這個氣體咱們已經全部排出去了嗎,這樣饅頭表面才不會坑坑窪窪。
排完氣體後的麵糰又恢復了活性,進行第三次醒發,第三次發酵時間不需要太長,10分鐘左右的時間即可。
檢查發酵是否到位,觀察下,饅頭坯子比原來大了兩倍,而且用手掂量下,明顯變得輕飄飄的就可以開始蒸了。
經過三步醒發,終於可以入鍋蒸制啦,根據饅頭大小的不同,蒸制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2-15分鐘,時間不夠或者長了都不好。蒸好後,千萬不要立刻掀開鍋蓋,包子本身是在熱蒸汽的環境里,如果突然掀開鍋蓋,由於溫度突然變低、氣壓突然變小,包子皮很有可能會在瞬間收縮,就會出現發癟和塌陷的情況了,其實說白了,還是要讓它慢慢適應環境。
具體怎麼操作呢?很簡單,就是關火後讓包子繼續在鍋里燜至3分鐘,等溫度降低了、蒸汽少了,即可打開鍋蓋。這樣,一鍋白胖胖的饅頭就可以出鍋啦。
試試吧,三次醒發的饅頭包子,不僅表面格外光滑,口感也是非常的柔軟蓬鬆哦,組織超贊,喜歡做麵食的朋友一定要收藏試試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