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5年7月3日深夜,河內簽署了美國要求的「供應鏈去中國化」協議。根據條款,越南本土商品對美出口稅率從46%降至20%,但「經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將被課以40%懲罰性關稅——且「轉運」定義權完全歸屬美方。
更驚人的是,越南允許美國海關人員入境稽查,近乎讓渡了部分經濟主權。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歡呼:「這是美國工人的偉大勝利!」
然而,這份協議真的能將中國擠出全球供應鏈嗎?越南是否具備與中國脫鉤的資本?美國強推的供應鏈戰爭,究竟會重塑全球經濟還是加速自身衰退?
關稅大棒下的閃電戰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堪稱一場精準的經濟閃電戰。2025年6月初,華盛頓突然宣布:若越南不在7月8日前滿足美方條件,將對越南商品加征46%懲罰性關稅——這一稅率甚至超過對華商品的34%。
美方談判代表拋出的要求直指中國:立即減少「越南製造」中的中國技術成分,尤其針對虛擬現實設備、智能手機等高附加值產品。
越南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作為美國全球第三大貿易逆差國,其經濟增長的30%依賴對美出口9。2024年越南對美貿易順差高達1235億美元,成為特朗普「關稅大棒」的首要目標。
面對「要麼屈服要麼崩潰」的選擇,越南最終選擇以主權換生存——開放農產品到飛機零關稅的全部門類,允許美國海關入境稽查,接受美方單方面定義「第三國轉運」商品。
這種妥協背後是殘酷的經濟現實。越南雖設定了2025年8%的GDP增速目標,但一季度僅增長6.93%,遠低於預期的7.7%。
其電子產業60%的零件、80%的塑料原料依賴中國供應,所謂「越南製造」本質是中國零部件組裝。美國智庫報告顯示,越南2025年承接的製造業訂單中,72%涉及中國提供的核心零部件,如電子元件、精密儀器。
協議墨跡未乾,越南工廠已陷入恐慌。一位河內電子廠老闆算賬:若按40%懲罰性關稅,經越南轉運的中國電子元件到岸成本將激增35%,「越南製造」的價格優勢將蕩然無存。更致命的是,美方保留隨時調整「轉運」定義的權利,等於在越南供應鏈上安裝了隨時引爆的炸彈。
越南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
越南的困境在於其經濟結構的先天脆弱。表面上,它是全球供應鏈轉移的贏家——2025年一季度製造業訂單同比增長37%,吸引三星、LG等巨頭設廠。但揭開「世界工廠2.0」的面紗,技術空心化問題觸目驚心:
以蘋果供應鏈為例,越南工廠組裝iPhone的良品率僅85%,而中國工廠穩定在95%以上。良品率差距導致每部手機成本增加300美元,削弱了越南的低成本優勢。在紡織業領域,儘管承接了全球52%的服裝訂單,但其60%的紡織機械依賴中國進口,化纖原料自給率不足40%。
能源命脈更被中國牢牢掌握。越南電力缺口達25%,2024年從中國進口電力超80億千瓦時。
當美國要求越南為星鏈衛星網路大開綠燈時,越方似乎忘了星鏈母公司SpaceX與美國軍方合作開發「星盾」系統,具備偵察、反導等軍事功能。這種妥協可能為美軍在南海行動提供數據支持,直接威脅越南自身安全。
更深層的是經濟主權的喪失。為滿足美國「去中國化」要求,越南必須重構整個產業生態。但現實殘酷:其半導體產業封裝測試環節嚴重依賴中資企業,光伏產業核心設備需從隆基、天合光能進。若強行剝離中國元素,無異於自斷經脈。
越南試圖「兩頭下注」的策略正在失效。國會以95%支持率通過中越鐵路項目,要求軌距與中國標準同步;轉頭又為星鏈開綠燈討好美國。這種走鋼絲的平衡術,在特朗普「非友即敵」的關稅大棒下徹底暴露了脆弱性。
中國供應鏈的銅牆鐵壁
當美國試圖通過越南撬動全球供應鏈時,中國正在構建更深的「隱性護城河」。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24年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達31.6%,2030年將升至45%,相當於美日德三國總和的2.3倍8。這種優勢絕非低端組裝,而是覆蓋41個工業大類的全鏈條掌控。
中國供應鏈的韌性體現在三個維度。首先是物流效率的碾壓優勢:從深圳到越南河內的電子元件運輸需3天,而中國境內同等距離僅需6小時。
2024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首破360萬億元,物流成本僅為越南的1/3,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至14.1%的歷史最低點。當越南工廠急需補貨時,原料仍需從中國東莞調撥。
其次是技術控制權的絕對掌控。中國在64項關鍵技術中主導57項,華為5G專利族數量全球佔比18.3%,寧德時代電池專利覆蓋全球80%市場。
即使越南承接組裝環節,每部手機仍要向中國支付專利費。更讓美國焦慮的是工業智能化進程——2023年中國新裝工業機器人27.63萬台,佔全球總量51%,遠超美國的3.76萬台。
最具戰略意義的是稀土王牌。中國掌控全球80%的稀土精鍊產能,從無人機電機到導彈制導系統,尖端產業離不開中國稀土。若越南配合美國打壓中國產業鏈,其電子、汽車產業將面臨「斷糧」風險——這正是中國外交部聲明「協議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的底氣所在。
面對美國的供應鏈圍堵,中國企業早已布局「區域化閉環」:寧德時代在墨西哥收購鋰礦,實現從採礦到電池回收全鏈條掌控;隆基在越南建光伏廠,但核心設備仍由中國供應。
越南的妥協反而印證了中國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
當美國海關人員進駐河內港口稽查「中國成分」時,比亞迪市值已達2620億美元——超過福特、通用、大眾三家總和;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51%,相當於美日總和的3倍;中國物流市場規模連續9年全球第一,2024年快遞業務量1750億件,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
中國外交部那句看似平淡的回應——「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協議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背後是產業實力的硬支撐。
當特朗普在關稅戰場上高歌猛進時,美國經濟衰退概率已升至45%,穆迪警告若全面實施「對等關稅」,美國GDP增速可能在2025年第四季度歸零。
這場供應鏈博弈的本質是全球化與保護主義的較量。
越南的困境警示世界:在大國博弈中押注保護主義,終將付出主權代價;而中國全產業鏈的韌性證明:唯有開放創新,才能贏得未來。
當越南工廠為關稅條款焦頭爛額時,中國長三角的52家「燈塔工廠」已實現從規模化生產到個性化定製的跨越——這才是真正不可撼動的「供應鏈霸權」。
《特朗普稱越南同意對美國「零關稅」,美國將對第三國轉口商品徵收40%關稅》——界面新聞2025-07-03 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