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股份行零售業務:利潤普降、不良率升,發力對公「補短」

2025年04月08日13:20:40 財經 4537
拆解股份行零售業務:利潤普降、不良率升,發力對公「補短」 - 天天要聞

銀行零售業務「躺賺」的時代一去不返。近期,隨著上市銀行紛紛披露2024年報,各家銀行零售「成績單」也陸續出爐。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9家上市股份制銀行(a+h股,華夏銀行尚未公布年報)零售業務數據發現,在已公布數據的銀行中,除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實現微增外,其餘營收無一例外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尤以渤海銀行降幅最大,達到45.04%;利潤方面,幾家股份行全部出現下滑,渤海銀行甚至虧損近28億元。

從管理零售客戶金融資產(aum)方面來看,招商銀行遙遙領先,其aum近15萬億,是排名第二的兩倍多,且增速也最高。從戶均aum和非存款aum來看,招商銀行依然穩坐頭把交椅,「零售之王」招牌依然鮮亮。

不良率方面,除興業銀行浙商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同比出現了下降,其餘銀行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渤海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增幅最高,從2023年末的2.25%飆升至2024年末的4.15%,尤其是消費貸不良率暴增至12.37%,顯示出該行零售資產質量的惡化和零售風控體系的失效。

零售業績:

營收僅招商銀行同比上漲

利潤無一例外均出現下滑

零售業務一直被視為銀行穿越周期的利器和壓艙石,但在利率下行、息差收窄、減費讓利等大背景下,幾家股份行的零售業務業績無一倖免,紛紛「失色」。

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髮現,除了華夏銀行尚未公布年報外,其餘9家上市股份行中,有8家均公布了零售業務相關數據。

營收方面,除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同比小幅上漲1.29%外,其餘7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降幅最小的是中信銀行,去年該行零售業務營收僅次於招商銀行,達到856.79億元,同比微降0.86%。

降幅最大的要數平安銀行和渤海銀行。其中,平安銀行去年零售業務營收為712.55億元,同比下滑了25.9%。渤海銀行去年零售業務營收為46.08億元,不僅數額與其他股份行差距較大,降幅也堪稱「腰斬」,達到45.04%。

從零售業務利潤來看,公布數據的6家股份行無一例外均出現了下降。其中,招商銀行零售業務利潤同比下降了9.28%,降幅最小,中信銀行和民生銀行降幅分別為42.08%、44.96%。平安銀行和光大銀行零售業務利潤降幅均超過九成,而渤海銀行則由盈轉虧,從2023年的盈利4.72億元變為虧損27.87億元。

拆解股份行零售業務:利潤普降、不良率升,發力對公「補短」 - 天天要聞

為何在銀行發力零售業務,紛紛喊出「大零售」「做強零售」口號的當下,零售業務數據卻萎靡?部分銀行在財報中給出了解釋。比如,光大銀行稱,受持續讓利實體經濟、調整資產結構、銀保渠道降費等因素影響,同時因部分個人客戶還款能力繼續承壓,本行零售資產核銷及撥備計提仍保持較大力度,零售業務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下降。

據了解,銀行零售業務營收主要來源於個人存貸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其中,個人存貸利息收入面臨著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承壓、需求結構性萎縮等挑戰,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也受到費率競爭加劇、銀保渠道降費等影響。

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發現,去年9家股份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無一例外均出現下滑。降幅最低的是中信銀行,為3.96%;降幅最高的則是渤海銀行,為25.63%。

拆解股份行零售業務:利潤普降、不良率升,發力對公「補短」 - 天天要聞

零售aum:

招商銀行多個指標遙遙領先

浙商銀行私行客戶數增幅高

從客戶經營維度看,零售aum也是衡量銀行零售業務強弱的關鍵指標之一。

零售aum是指銀行管理的零售客戶資產總規模,包括存款、理財、基金等,它反映零售業務的綜合客戶價值和財富管理能力。

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發現,截至去年末,招商銀行零售aum「一騎絕塵」,達到近15萬億元,是排名第二的近三倍,在股份行中可謂碾壓式存在。此外,其aum增速也排在第一,達到12.05%,顯示出其在財富管理上的護城河仍在加深。

零售aum增速較高的還有中信銀行,截至去年末,其零售aum為4.69萬億元,增長了10.62%。

從戶均aum來看,招商銀行依然斷崖式領先,為7.11萬元,這一數據較其去年6月末的數據(7.03萬元)有所提升。其次是興業銀行和平安銀行,分別為4.65萬元和3.33萬元。

從aum結構來說,非存款aum佔比是衡量銀行財富管理轉型深度的重要指標,也是銀行盈利能力的風向標。它指的是銀行管理的零售aum中,除存款外的理財、基金、保險、信託等投資類資產的比重。佔比高,說明銀行成功將客戶資金從低價值的存款轉向高附加值產品,擺脫「吸儲放貸」的傳統模式。

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發現,除了招商銀行在該指標上超過70%,其餘幾家股份行非存款aum佔比均為五六成。其中,興業銀行和平安銀行的非存款aum佔比均達到69.31%,僅次於招商銀行的74.38%。中信銀行和浦發銀行非存款aum佔比也超過了六成,民生銀行和光大銀行則超過五成。

拆解股份行零售業務:利潤普降、不良率升,發力對公「補短」 - 天天要聞

值得一提的是,股份行非存款aum佔比表現明顯優於國有大行。以6家國有大行中非存款aum佔比表現相對較好的交通銀行為例,去年末其非存款aum佔比僅有32.06%。

分析稱,股份行非存款aum佔比普遍高於國有大行,源於這兩類銀行在商業模式、客戶結構和資源稟賦上的差異。比如,股份行網點沒有國有大行多,且客戶以一二線白領居多,不像國有行網點那般深入縣域、有大量中老年客群,這導致其轉向輕資產的財富管理。此外,股份行產品創新靈活,在財富管理方面較國有大行也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

在銀行零售業務中,私人銀行業務猶如金字塔尖的明珠。它是銀行為高凈值客戶提供的頂級財富管理及綜合金融服務。

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發現,在忽略統計口徑差異情況下,去年末,招商銀行私行客戶數同比增長13.61%,至16.91萬戶,客戶數大幅領先。私行客戶數排名第二的是平安銀行,達到9.68萬戶。

如果論私行客戶數增幅,則浙商銀行最高。去年末,其私行客戶數同比增長了近兩成至1.45萬戶。

拆解股份行零售業務:利潤普降、不良率升,發力對公「補短」 - 天天要聞

零售不良率:

僅兩家銀行零售不良率下降

渤海銀行消費貸不良率爆表

在銀行零售業務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零售貸款不良率是衡量業務健康度的「體溫計」。

南都灣財社記者統計發現,僅兩家股份行的零售貸款不良率同比2023年末出現了下降,分別是興業銀行和浙商銀行。其中,興業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下降0.07個百分點至1.35%,浙商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下降0.13個百分點至1.78%。

其餘銀行中,零售貸款不良率普遍上升。對於該現象,多位股份行高管在業績說明會上都有所分析。比如,招商銀行行長王良認為,零售信貸的風險與外部環境緊密相關。風險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下降,失業率有所上升,對還款能力帶來一定的挑戰。

興業銀行首席風險官賴富榮也表示,零售信貸新發生不良面臨一定的上升壓力,這屬於行業共性問題。

總體來看,截至去年末,僅招商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維持在1%以下,為0.96%;其餘幾家股份行中,除了渤海銀行,均為「1」字頭,比如,中信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為1.25%,興業銀行為1.35%,平安銀行為1.39%。

相對而言,渤海銀行是個「異類」,其零售貸款不良率達到4.15%,遠超行業均值,增幅也達到驚人的1.9個百分點。但在財報中,渤海銀行卻表示,「本行踐行『全面、主動、敏捷、到位』的風險管理文化理念,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資產質量健康穩定,信用風險平穩可控。」在談到零售信貸風險時,該行稱,重塑零售信貸風控基座,支持六大零售信貸業務板塊,持續優化零售風險治理架構及組織體系、梳理完善零售風險管理流程、迭代升級零售風險管理工具箱,構建零售信貸風控體系。

拆解股份行零售業務:利潤普降、不良率升,發力對公「補短」 - 天天要聞

細分來看,渤海銀行零售貸款中,個人住房和商業用房貸款不良率增加了1.01個百分點至1.98%,個人消費類貸款不良率暴增7.93個百分點至12.37%,個人經營性貸款不良率增加了1.38個百分點至4.62%。

渤海銀行消費貸的「爆雷」緣起2017年後該業務的瘋狂擴張。2017年末,渤海銀行個人消費貸餘額僅有87.55億元,佔個人貸款總額的比例僅有7.4%;2018年末則猛增4.5倍至484.97億元,佔比也提高至28.9%。到2020年末,其消費貸餘額已經達到1126.98億元,三年間增長了近12倍。

渤海銀行是如何做到瘋狂擴張的?從財報中可以發現,其注重與互聯網平台合作,通過第三方渠道引流。早在2017年之前,渤海銀行就為各大電商、互聯網消費平台及其用戶提供資金結算及管理服務,並建立「虛擬支行」業務理念,通過這些第三方平台為大量潛在用戶提供線上貸款等服務。

一直到2020年,渤海銀行仍在不斷推出與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新消費貸產品。比如,在2020年財報中,渤海銀行稱,該行重點抓住與頭部平台的線上消費信貸合作項目,新增投產「招聯消費貸」「唯品會消費貸」「微信分付」「借趣花聯合貸款」等產品。

跑馬圈地背後是風險的不斷累積和逐漸暴露。2020年末,渤海銀行消費貸款不良率為1.83%,2021年末升至3.43%,2022年末則升至4.63%,2023年末微降至4.44%,但2024年末又掉頭猛竄至12.37%。

近年來,渤海銀行也在不斷收縮其消費貸業務。2024年末,其消費貸餘額較2023年末縮水了一半。

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貸不良率在短期內猛增,一方面說明該銀行在零售業務上激進擴張,對風險重視不足,最終導致資產質量惡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銀行風控體系出現問題,比如准入失控、反欺詐失效和貸後管理不足。此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行管理層存在重大失職。

發展路徑:

有銀行「挖潛」有銀行「擴面」

還有銀行要將對公「補上來」

或許,正如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在業績發布會上所言,「零售業務有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大幹快上容易出問題,精耕細作才是王道」。

當零售業務站在十字路口,從規模驅動轉向價值深耕成為銀行的共同選擇。不過,結合近期股份行業績發布會上的高管表態,南都灣財社記者發現,在零售業務發展戰略上,部分股份行依然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化路徑選擇:有銀行聚焦存量客戶價值深挖,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客戶生命周期價值;有銀行則強調大學生群體等新客獲取,以擴大客戶基礎;還有銀行選擇將對公業務「補上來」。

比如,陳信健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零售業務是興業銀行的短板,未來在客戶經營上,要處理好挖潛與擴面的關係。「根據測算,我行存量零售客戶的利潤貢獻是新客戶的16倍,而獲取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一個存量客戶的5倍。與其在低效拓客上耗費大量資源,不如深耕存量客戶獲取增量效益。」

王良則在業績發布會表示,招商銀行要持續發展,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築牢客戶基本盤。他認為未來該行零售業務客源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大學生等年輕客群、親子服務、跨境客戶和養老金融等方面。

平安銀行則開啟了艱難的零售轉型。在業績發布會上,該行行長冀光恆表示,過去在經濟順周期時,平安銀行通過快速擴張實現了規模增長和營收利潤提升。但在經濟調整期,部分產品策略和風險控制未能及時跟上,導致了一些問題。「零售的轉型非常困難,我個人和團隊的壓力非常大,但我覺得我們還能定的下心來。吃過快的虧,就要痛定思痛。」

據其介紹,在過去一年中,平安銀行大力推進渠道改革,減少對外部中介的依賴,逐步建立起自營渠道體系。「平安銀行零售業務止血的第一步已經實現了,但實現造血功能還需要過程。」

他還特別提到,將加強對公業務的布局。「我們的對公業務要補上來。對公業務不是應景的,更不是暫時的。沒有一家大型銀行最後是偏科的,沒有對公僅靠零售業務取得成功的。對公業務與零售業務需要均衡發展,尤其是在開發貸、按揭貸款等領域,對公業務的支持至關重要。」

財報顯示,去年,平安銀行的批發金融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9.15%,凈利潤同比增長19.90%,其中凈利潤佔全部凈利潤的比例高達79.7%。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劉蘭蘭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探真科技:邁過企業「上雲」分水嶺,擁抱AI - 天天要聞

探真科技:邁過企業「上雲」分水嶺,擁抱AI

與此同時,AI時代網路安全的「新議題」,不但切中了國內企業最實際的需求,與聯想中小企業業務群一直以來通過提供一站式服務,與企業客戶攜手共同創新成長、高效陪伴客戶走向成功的價值邏輯也密不可分。
郭麒麟的「新師傅」,為何有著一副「好面相」? - 天天要聞

郭麒麟的「新師傅」,為何有著一副「好面相」?

如果說一碗速食麵也能有「面相」,那誰最適合來講這門「面上功夫」?近日,康師傅發布短片《面相》,正式官宣郭麒麟成為「美味代言人」。這支結合相聲語境與產品表達的短片,以一套「看面相 識美味」的敘述方式,引出「好面相」這一關鍵詞,也為這場產品升級找到了一個兼具記憶點
衝上熱搜!「小米SU7」被做成11元紙紮版祭祀品,侵權嗎? - 天天要聞

衝上熱搜!「小米SU7」被做成11元紙紮版祭祀品,侵權嗎?

趙舒傑:根據商標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未經許可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註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識,可能構成侵權。目前,小米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申請註冊多個與「小米SU7」相關的商標。若紙紮版「小米SU7」使用了「小米」商標或與小米商標近似的標識,且用於商業銷售,即
崩盤了!湖北首富欠債806億,國資118億救場,債主卻不買賬! - 天天要聞

崩盤了!湖北首富欠債806億,國資118億救場,債主卻不買賬!

他掌控千億帝國,卻因806億轟然崩盤。國資出手救場,債主們卻滿心不滿!上世紀80年代,艾路明和幾個校友瞅准了日本醫藥公司的需求,靠收集尿液提取尿激酶賺了大錢。1992年,他註冊了當代科技發展總公司,1997年帶著人福醫藥敲開了A股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