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波克
編輯|波克
前言:
美國人最近做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他們開始悄無聲息地繞過政府的「禁令」,從中國購買太陽能板,甚至為此省下了7萬多美元!
這種「聰明」的做法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不僅觸動了貿易戰的敏感神經,更讓人不得不思考:在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的背後,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而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複雜博弈?美國政府為何如此堅決反對,而民眾卻偏偏逆勢而行?更重要的是,這一波操作,將如何影響未來的能源市場和國際關係?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們展示一個不同尋常的趨勢,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美國人從中國買太陽能板,省大發了
對許多美國家庭而言,安裝太陽能面板曾經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如果選擇從本土供應商採購,一套系統動輒要花費3萬美元(21萬多人民幣),這對普通家庭無疑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雖然從長遠來看,這筆錢完全可以通過節省下來的電費來回本,但對於手頭並不寬裕的家庭,一次性支付如此高昂的費用,實在是力不從心。
然而,最近美國國內出現了一股新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嘗試從中國購買太陽能板,然後自行安裝。令他們驚喜的是,這樣不僅能節省下大筆購置費用,而且安裝過程也出奇地簡單。
一對來自加州的夫妻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們從中國海淘了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自己動手安裝後,總共只花了約2萬美元,節約1萬美元,相當於7萬多人民幣。相比之下,如果選擇美國當地的供應商,同樣的系統至少要3萬到4萬美元以上。
這一發現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吸引了無數美國網民的目光。在中國產太陽能板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對這種新型發電方式感興趣,紛紛效仿起來。
這股熱潮很快也引起了一些商家的注意。他們嗅到了這片新藍海中蘊藏的巨大商機,開始大舉從中國採購太陽能組件,然後以低於美國本土價格的水平銷售給當地消費者。
雖然這些進口組件需要支付一定的關稅,但即便如此,它們的性價比也要遠超美國本土產品。如此一來,在巨大的價格優勢面前,美國本土光伏企業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
這樣的案例絕非個例。據我的一位在美國生活的華人朋友介紹,他們家去年也從中國購買了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自己動手安裝後,總共只花了約2萬美元。
相比之下,如果選擇美國當地公司,同樣的系統至少要貴1萬美元以上。
更讓人驚喜的是,安裝後第一年,他們家的電費支出就減少了數千美元之多。從長遠來看,這筆早期投入帶來的節約效果,真可謂一本萬利!
通過貸款來安裝太陽能,美國人可真是參透其中玄機了
有人可能要問了,對於那些手頭並不寬裕的家庭,一次性支付約2萬美元的費用,會不會還是有點吃力?沒錯,對此美國金融機構也推出了一攬子貸款計劃,允許購買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家庭分期付款,用未來幾年的電費節省額來慢慢償還。
這樣一來,對於那些激進的「嘗鮮者」而言,從中國買太陽能電池板的性價比就更高了。
就拿我的這位華人朋友來說,他家的太陽能系統是按照30年期貸款買的,每個月只需要支付150美元左右。而自從安裝了這套系統,他家每月的用電成本就急劇下降。
他告訴我,即使在陽光最少的1月份,系統也能發出相當於家庭用電量一半以上的電力,不僅基本實現了電力自給自足,還綽綽有餘。
更神奇的是,據他所在州的電力公司政策,多餘的電量還可以儲存,用來沖抵以後的電費賬單。
去年全年下來,他家總用電量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是由太陽能系統發的,幾乎等於免費用電!如果你家的系統發電量能一直超過總用電量,那儲存的電力就會越來越多。
說不定哪天電力公司還得倒貼錢給你,做夢都能笑醒啊!
對於那些選擇貸款方式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美國人來說,這筆投資可以說一舉多得。以前月電費動輒四五百美元;現在嘛,每月固定支付約150美元的貸款,再加幾十美元的電費,開支頓時大幅減輕。
不僅有助於降低目前的生活成本,從長遠看,還能有效對沖通貨膨脹帶來的電價上漲風險。要知道,雖然物價水平逐年攀升,但你的貸款額可是提前就鎖定了。
再過十年,當電費漲到天價,你依然只需支付那筆固定的錢。相比之下,那些沒裝太陽能的鄰居,怕是要欲哭無淚了。
實話實說,作為過來人,我由衷地建議大家都來算一算這筆經濟賬。就像買房置業一樣,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其實也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一種為自己和子孫後代造福的長遠眼光。
當初我們下決心要貸款購買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時,身邊也有不少人表示懷疑。但我堅信,這是我為家庭財富增值做的最明智的選擇之一。
現如今,隨著每月大幅節省的電費,我的還款壓力也越來越小。我真心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像我一樣,儘早用實際行動擁抱太陽能,擁抱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
歐洲亦大肆購置太陽能板,其目的僅為節省電費開支
其實,太陽能熱潮不只在美國持續發酵,在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大陸,同樣也掀起了一股搶購風潮。彷彿一夜之間,無數歐洲家庭就像約好了似的,紛紛開始給自家屋頂裝上藍色的「向日葵」。
各國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年裡,歐洲太陽能裝機量呈現爆髮式增長。如果你去歐洲旅遊時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連一些普通居民家的院子里,都閃爍著太陽能電池板那熠熠的藍光。
大街小巷,酒吧餐館,隨處可見這些小小的發電裝置。那感覺就像科幻電影里的未來城市,酷炫得不行。之所以掀起這麼大的熱潮,原因也無外乎就是想節省日益高漲的電費開支。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跟美國一樣,歐洲民眾安裝的太陽能組件,同樣有相當大一部分都產自中國。
不為別的,就沖著性價比碾壓本土產品,中國製造已然成為歐洲太陽能市場的中流砥柱。那些德國、義大利本土的光伏企業,就算技術再先進,產品再高端,也很難在成本上與中國企業相抗衡。
如今看市場佔有率,他們已被中國製造遠遠甩在身後,只能望塵莫及。
這一切要追根溯源,還得從中國近年來的產業政策說起。眾所周知,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一直都是中國政府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通過這些年的引導性投資和技術攻關,中國很多光伏企業現在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獨佔鰲頭,牢牢把握了行業發展的主動權。
憑藉規模化生產,完善的產業鏈配套,以及不斷迭代的自主創新,他們有能力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供應全球市場,讓越來越多的海外用戶用得起優質的太陽能產品。
反觀歐美髮達國家,儘管在某些尖端技術領域還佔據一定的領先優勢,但在整體的成本控制和產業鏈協同方面,還是難以與中國相提並論。
近年來,在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影響下,他們對華貿易政策的轉向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落差。一些國家動輒就給中國光伏產品設置高額關稅壁壘,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錯失了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良機。
現在好了,即便是自家老百姓,也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進口太陽能組件。歐美國家政府焦頭爛額,卻也無可奈何。
說到這裡,我不禁感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國產業分工正在發生深刻而微妙的變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能再滿足於「世界工廠」的角色定位,而應該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事實上,在「雙碳」戰略目標的指引下,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無論是在技術、標準還是專利方面,中國企業近年來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更多中國智造的綠色能源產品走向世界,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納時,必將極大地惠及全人類。
回到太陽能的話題,其實中國老百姓跟美國、歐洲民眾一樣,也應該把目光投向那「藍色的向日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我們身處霧霾頻發的環境,對空氣質量的要求本就比發達國家更高,那就更應該積極擁抱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當前,隨著國家政策的鼓勵引導,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開始嘗試在屋頂裝上光伏板。這不僅能為國家「雙碳」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也能給自己的荷包省下可觀的一筆開支。
可以說,在降低能源成本、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上,太陽能大有可為。
結語: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太陽能作為最重要的清潔能源之一,正以更加親民實惠的形象,走進尋常百姓家,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們在環保與經濟的雙重考量之下,對太陽能的選擇正在日趨一致。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責無旁貸,理應成為這場綠色革命的中堅力量。
但同時,作為地球村的一員,全世界都應該攜起手來,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共同開創可再生能源的新紀元。
我堅信,在各國政府以及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必將蓬勃發展,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