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世界級灣區的科技與產業發展有哪些先進的經驗?12月7日至8日,由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主辦的廣州論壇2024年年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以「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邁向世界最好灣區」為主題,與會的全球政商學及社會各界的思想者和管理者聚焦我國及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高水平開放及國際合作等重要議題,展開對話交流和思想碰撞。

深圳市原副市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唐傑提出,加快發展廣東城市群,增強穗深中心城市功能。推動廣東城市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珠江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一方面,構建分工競爭和諧的城市群,形成比翼齊飛、串聯成鏈的新沿海開放帶;另一方面,強化穗深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表示,要走出「內卷」,就要增加新的經濟活動,向外尋求增量,尤其是要將科創技術作為新的增量和突破口。當傳統「三駕馬車」不靈了,科創技術就是新的增量和突破口,國內企業需要加快提升自身的科技和產業競爭力。通過適當放鬆監管釋放發展空間,用技術科研、基礎科研、金融服務新「三駕馬車」來驅動新經濟的發展。

立命館大學政策科學部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周瑋生提出,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要從醫療、教育、法制、交通等諸多領域入手。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借鑒東京灣區的建設經驗——「政府+企業+市民協動型」發展模式。發揮政府在城市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和重大政策推動作用。企業在社會經濟和創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業的創新和投資推動城市的繁榮。市民社會和國際化因素在城市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全球人才和資本的流動。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建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超大規模性優勢,推動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和各產業具有非常彈性的生產方式,不同企業、產業之間的貿易交往非常頻繁,這為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各企業、產業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比較優勢,尋找成本最小的生產路線,形成產業協作,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作林、侯翔宇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