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老保險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很關注養老保險的回本問題。有的人覺得,參加養老保險應當按照繳多少、領多少的原則,按照過去我們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和一定的利息,來計算能夠領到多少養老金?
可現實卻不是這樣。很多老人沒有繳納多少養老保險,但是現在養老金還非常高。比如說我岳母,過去總共繳納了三四萬元的養老保險。剛剛退休養老金只有500多元,去年養老金就已經達到了3400元每月。領取養老金20年來,領到的本金和利息已經達到20多萬元了。即使是這樣,養老金還在年年增長,會一直供養到參保人去世了,另外還會給家人留下喪葬補助金和遺屬撫恤金。為什麼會有這樣優厚的待遇呢?
第一,現在的養老保險是以往養老制度的延續。
養老保險顧名思義是為養老提供的一種保險保障,按照國際流行的普遍模式,會一直供養到參保人去世為止。
過去的時候,我們實施的是國家保險制度。個人無需繳納任何費用,由國家提供養老金直至去世。像企業是由企業提供,但這種情況下企業就出現不能倒閉的苛刻要求。
所以,我們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由國家來統籌養老保險的基金收支。2021年,我們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總收入為60455億元,支出為56481億元。
第二,投資的保值增值,沒法估算。
由於現在的支付模式是現收現付制,實際上是加大了未來年輕人的負擔。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國家會設法推動延遲退休,可能會對現在尚未退休的參保人產生一定的壓力。
有人建議給予養老金一種可靠的投資利率,但是這種利率風險很大。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社會平均工資每年維持10%~15%的速度增長。一旦利率太低,相對貶值壓力會很大,人們參保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現在我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記賬利率就非常高,2022年是6.12%,2016年以來一直在6%以上。即使是這樣已經跑輸工資增速了。
如果利率太高,投資收益實現不了的話,實際上還是要依靠財政補貼。如果財政補貼不能及時到位,還是會形成空賬問題。所以,國家很難實施這種虛構的儲蓄記賬利率。
第三,養老保險是一種長期性待遇。
使用全額儲蓄的辦法固然很好,但是萬一把儲蓄額度領取完了怎麼辦?我國現在已經建立了年金養老金制度和個人養老金制度兩大補充養老機制。這兩種待遇,都是全額積累的模式。
國家鼓勵人們按照法定的計發月數按月領取,但是個人賬戶本息餘額領取完以後就不會再有待遇了。一般來說,按月領取的方式能夠堅持到75~80歲。
為了解決人們應對長壽的風險,國家鼓勵人們把個人賬戶里的錢用於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這種情況可以領取一輩子。但是,可能又會被商業保險公司賺走一部分收益。
所以總體來說,國家不可能實施全額積累的養老模式。如果個人覺得社保養老金不夠,可以採取第2支柱和第3支柱補充養老。#頭條文章養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