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糖丸兒們,我想,在生活的某些瞬間,我們都有過痛苦的體驗——如果邀請你進行描述,你會怎樣勾勒那樣一種感覺呢?
好像大多數時候,我們是「不自主地」陷入痛苦的泥沼。那似乎是全然被動的體驗,我們感到自己被卷進漩渦、被拽入深淵,疼痛不堪,崩潰不已,同時卻難以自拔。
如果把痛苦比作黑洞,你一定見識過它強大的摧毀力和破壞力。但你是否也疑惑:「如果自保是本能,『快樂原則『是人類天性,為什麼我們明明飽受折磨,卻走不出痛苦呢?」
痛苦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走不出痛苦的我們,真的只有「被動的受害者」這一角色嗎?究竟是痛苦抓著我們不放,還是我們緊握著痛苦?……
其實答案藏在黑洞的另一個隱喻里——強大的吸引力。如果你也感到困惑和好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痛苦的黑洞里,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1)【痛≠痛苦】
在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先把目光落在「痛苦」上。你覺得,痛苦和痛是同樣一種感受嗎?它們的一字之差,意味著怎樣的不同呢?
我們會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感到痛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就像被刺疼、被燙到時我們會馬上縮回手,情緒上的痛感也是類似的——感受到喪失時我們會哀傷,被冷落時我們會失望,受到欺騙時我們會憤怒……這些自然反應,是我們聰明的身體在保護我們。正因為有了痛感,我們得以感受到自己的需求,確認自己的底線,做出真正貼近內心的選擇。
那痛苦又是什麼呢?它也許可以被形容為:喪失後難以停止的反芻、無法釋懷的執拗,被冷落後自我價值感崩塌的絕望感,受到欺騙後內心秩序的兵荒馬亂……這些都超出了對疼痛的自然反應,像是一場場不斷增加苦楚的自我折磨。
我們無法逃避感受疼痛,但也是不自覺地,主動選擇了在痛苦裡越陷越深。
(2)痛苦對我們,為何有吸引力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其實很需要此刻的痛苦?
在這裡我想引入阿德勒的「目的論」,這也許能帶給你新的視角,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個部分。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一個人陷入某種狀態很長時間,還所謂「走不出去」,一定是因為他陷進去的這個場景給他帶來了什麼好處、滿足了他的某種需求——換言之,痛苦對他其實有意義,因而潛意識一直遵從它。

比如……
①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通過沉溺於痛苦來逃避現實?也許發生的現實讓我們太難以承受,於是我們躲進痛苦中,以一種「讓自己難受」的消極方式,表達內心的強烈抗拒。
②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用自我懲罰減輕自己的負罪感?痛苦是不是可以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只要足夠痛苦,我就更能允許自己不負責任,不用承認自己的錯誤?
③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用痛苦轉移注意力,迴避現實中的其它問題?小到眼下的工作、學業任務,大到未來的人生抉擇……
④ 也許還有一種可能,我們陷在痛苦裡,是因為不願意直面更大的人生課題。我們編造了一個痛苦的故事讓自己陷在裡面,這樣我們就不必去面對更大的痛苦?……
你發現了嗎?痛苦可能是一種難以覺察的防禦機制,它在讓我們受傷的同時,也在另一個維度上庇護著我們。只是這樣的自我庇護,多多少少帶著自我蒙蔽的色彩——畢竟我想,現實並不會因為我們拒絕接受而就此改變,我們的自我懲罰無法撫平他人身上的傷痛,問題並不會因為逃避而消失,拒絕看見更大的人生課題時,我們也拒絕了自我的蓬勃生長……
當我們被強烈的情緒一葉障目,一部分真相得以被心安理得地精心掩飾起來。但總有一天我們還是要面對葉子之後的真實世界,不是嗎?

思考1:當我們久久走不出痛苦,我們在留戀什麼?
痛苦與喪失緊密相連——而變化也常常伴隨失去。「無所失則不得變」,正因如此,人們才常常說著要去改變,卻依然駐足原地。
我們可以一起想像,如果失去了痛苦,我們同時失去的可能還有什麼呢?
① 我們是不是失去了一部分自我?
久久沉溺後走出痛苦,表面上看是超越了痛苦中的自己——但同時,我們又好像背叛和「殺死」了那部分的自我,是對痛苦過往的否定和拋棄。
弗洛伊德關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其實,在痛苦中,我們一些「原始」的一面能夠有機會被看見、被激活,與外界發生互動。而在理智狀態下,本我的部分是被超我壓抑住的。
但我們的所有面向,都有存在的需要,都有被看見的需求。
即便混亂不堪,那也是一部分的我們,對嗎?內心深處,我們不捨得拋下它。

② 我們是不是失去了慣常的模式?
電影《下妻物語》里,小桃子對自己的母親說:「人在面臨巨大的幸福時會變得十分膽怯,抓住幸福其實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氣。」
的確,在「確定的痛苦」和「不確定的幸福」的選擇題里,也許有人更願意選擇前者。每個人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力是有差異的——過往的模式雖然讓人痛苦,但這種痛苦是確定而熟悉的。如果選擇走出痛苦,要面對的是讓人不安的陌生感,和動蕩的不確定感。
走出痛苦,其實需要「哀悼」的能力,也就是在懷念過往的同時,接納它已然留在了過去。也許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喪失的部分和平共處——這是留給我們每個人的命題。
其實過往從未拋下我們,無論是刻骨銘心的疼痛,還是難以忘懷的美好,都真真切切地造訪過我們的生命,給過我們重要而珍貴的提示。它也許教會了我們感恩與珍惜、愛與被愛,最終,也將成為心底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思考2:我真的決定我想走出痛苦了嗎?
越是親近的人,往往越難以旁觀我們的痛苦——他們很可能會代入我們的情緒,捲入我們的課題,著急地想把我們從深淵中拉出來。然而,深淵對當事人有何意義,想不想走出深淵,是否做好了準備,怎樣走出來,走出來後要去向哪裡……這些都是需要當事人釐清的,誰也不能代勞。
釐清之後,如何選擇,是我們的自由。歐文·亞隆認為:「與日常經驗相反的是,人類並不是進入(和離開)一個擁有內在設計、高度結構化的世界。實際上,個體對他自己的世界、生活設計、選擇以及行為負有全部的責任——個體是自己世界的創造者。」在存在的意義上,人全然自由,並為自己的選擇及行動負責,這是存在主義哲學觀。
直面真相需要極大的勇氣。走出痛苦的嘗試固然值得,但這個過程畢竟也是疼痛的。在你還沒有準備好的當下,還緊握著當下痛苦,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即便在一些人看來,這彷彿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我也堅持認為,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未必就是消極的概念。
無論「繭」還是「牢」,它們都象徵著心理的安全區。在還沒準備好的時候,陪伴自己在安全區里多待一會兒,承認痛苦的難捱,承托自己的無助,抱持複雜的情緒……我想,這也是懷有自我慈悲的選擇,是飽含力量的自愛。

痛苦的黑洞中,也許藏著隱秘的誘惑,躲著的未被關照的自我,藏著未被我們意識化的心理動力。
然而,當我們看見黑洞的吸引力時,它也就不再有那麼大的挾持力了。我們從壓抑的無意識走向了有意識,得以重新整合自我。我們不只是被迫陷入痛苦的受害者,這似乎也讓人倍感鼓舞——即便當下還痛苦著,還感到有些糟糕,我們都會知道自己始終有主動性,會相信內在始終有力量,始終擁有改變與否的選擇權。
「走不出痛苦」,也許是內心深處還不想走出痛苦呢?沒有關係,那就耐心地等一等自己。
把痛苦寫盡,等我們準備好了,回過頭,一步一光明。
【安慰記心理小店,安慰記zhào著你!抱團取暖加入成長群,深度探索開啟諮詢之旅 】
同名公號:安慰記心理
回樹洞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解夢參與科學地解夢
回指南得理諮詢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