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2025年02月04日22:20:21 情感 9462

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 天天要聞

親愛的糖丸兒們,我想,在生活的某些瞬間,我們都有過痛苦的體驗——如果邀請你進行描述,你會怎樣勾勒那樣一種感覺呢?

好像大多數時候,我們是「不自主地」陷入痛苦的泥沼。那似乎是全然被動的體驗,我們感到自己被卷進漩渦、被拽入深淵,疼痛不堪,崩潰不已,同時卻難以自拔。

如果把痛苦比作黑洞,你一定見識過它強大的摧毀力和破壞力。但你是否也疑惑:「如果自保是本能,『快樂原則『是人類天性,為什麼我們明明飽受折磨,卻走不出痛苦呢?」

痛苦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走不出痛苦的我們,真的只有「被動的受害者」這一角色嗎?究竟是痛苦抓著我們不放,還是我們緊握著痛苦?……

其實答案藏在黑洞的另一個隱喻里——強大的吸引力。如果你也感到困惑和好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痛苦的黑洞里,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 天天要聞

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 天天要聞

(1)【痛≠痛苦】

在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先把目光落在「痛苦」上。你覺得,痛苦和痛是同樣一種感受嗎?它們的一字之差,意味著怎樣的不同呢?

我們會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感到痛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就像被刺疼、被燙到時我們會馬上縮回手,情緒上的痛感也是類似的——感受到喪失時我們會哀傷,被冷落時我們會失望,受到欺騙時我們會憤怒……這些自然反應,是我們聰明的身體在保護我們。正因為有了痛感,我們得以感受到自己的需求,確認自己的底線,做出真正貼近內心的選擇。

那痛苦又是什麼呢?它也許可以被形容為:喪失後難以停止的反芻、無法釋懷的執拗,被冷落後自我價值感崩塌的絕望感,受到欺騙後內心秩序的兵荒馬亂……這些都超出了對疼痛的自然反應,像是一場場不斷增加苦楚的自我折磨。

我們無法逃避感受疼痛,但也是不自覺地,主動選擇了在痛苦裡越陷越深。

(2)痛苦對我們,為何有吸引力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其實很需要此刻的痛苦?

在這裡我想引入阿德勒的「目的論」,這也許能帶給你新的視角,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個部分。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一個人陷入某種狀態很長時間,還所謂「走不出去」,一定是因為他陷進去的這個場景給他帶來了什麼好處、滿足了他的某種需求——換言之,痛苦對他其實有意義,因而潛意識一直遵從它。

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 天天要聞

比如……

①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通過沉溺於痛苦來逃避現實?也許發生的現實讓我們太難以承受,於是我們躲進痛苦中,以一種「讓自己難受」的消極方式,表達內心的強烈抗拒。

②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用自我懲罰減輕自己的負罪感?痛苦是不是可以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只要足夠痛苦,我就更能允許自己不負責任,不用承認自己的錯誤?

③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用痛苦轉移注意力,迴避現實中的其它問題?小到眼下的工作、學業任務,大到未來的人生抉擇……

④ 也許還有一種可能,我們陷在痛苦裡,是因為不願意直面更大的人生課題。我們編造了一個痛苦的故事讓自己陷在裡面,這樣我們就不必去面對更大的痛苦?……

你發現了嗎?痛苦可能是一種難以覺察的防禦機制,它在讓我們受傷的同時,也在另一個維度上庇護著我們。只是這樣的自我庇護,多多少少帶著自我蒙蔽的色彩——畢竟我想,現實並不會因為我們拒絕接受而就此改變,我們的自我懲罰無法撫平他人身上的傷痛,問題並不會因為逃避而消失,拒絕看見更大的人生課題時,我們也拒絕了自我的蓬勃生長……

當我們被強烈的情緒一葉障目,一部分真相得以被心安理得地精心掩飾起來。但總有一天我們還是要面對葉子之後的真實世界,不是嗎?

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 天天要聞

思考1:當我們久久走不出痛苦,我們在留戀什麼?

痛苦與喪失緊密相連——而變化也常常伴隨失去。「無所失則不得變」,正因如此,人們才常常說著要去改變,卻依然駐足原地。

我們可以一起想像,如果失去了痛苦,我們同時失去的可能還有什麼呢?

① 我們是不是失去了一部分自我?

久久沉溺後走出痛苦,表面上看是超越了痛苦中的自己——但同時,我們又好像背叛和「殺死」了那部分的自我,是對痛苦過往的否定和拋棄。

弗洛伊德關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其實,在痛苦中,我們一些「原始」的一面能夠有機會被看見、被激活,與外界發生互動。而在理智狀態下,本我的部分是被超我壓抑住的。

但我們的所有面向,都有存在的需要,都有被看見的需求。

即便混亂不堪,那也是一部分的我們,對嗎?內心深處,我們不捨得拋下它。

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 天天要聞

② 我們是不是失去了慣常的模式?

電影《下妻物語》里,小桃子對自己的母親說:「人在面臨巨大的幸福時會變得十分膽怯,抓住幸福其實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氣。」

的確,在「確定的痛苦」和「不確定的幸福」的選擇題里,也許有人更願意選擇前者。每個人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力是有差異的——過往的模式雖然讓人痛苦,但這種痛苦是確定而熟悉的。如果選擇走出痛苦,要面對的是讓人不安的陌生感,和動蕩的不確定感。

走出痛苦,其實需要「哀悼」的能力,也就是在懷念過往的同時,接納它已然留在了過去。也許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喪失的部分和平共處——這是留給我們每個人的命題。

其實過往從未拋下我們,無論是刻骨銘心的疼痛,還是難以忘懷的美好,都真真切切地造訪過我們的生命,給過我們重要而珍貴的提示。它也許教會了我們感恩與珍惜、愛與被愛,最終,也將成為心底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思考2:我真的決定我想走出痛苦了嗎?

越是親近的人,往往越難以旁觀我們的痛苦——他們很可能會代入我們的情緒,捲入我們的課題,著急地想把我們從深淵中拉出來。然而,深淵對當事人有何意義,想不想走出深淵,是否做好了準備,怎樣走出來,走出來後要去向哪裡……這些都是需要當事人釐清的,誰也不能代勞。

釐清之後,如何選擇,是我們的自由。歐文·亞隆認為:「與日常經驗相反的是,人類並不是進入(和離開)一個擁有內在設計、高度結構化的世界。實際上,個體對他自己的世界、生活設計、選擇以及行為負有全部的責任——個體是自己世界的創造者。」在存在的意義上,人全然自由,並為自己的選擇及行動負責,這是存在主義哲學觀。

直面真相需要極大的勇氣。走出痛苦的嘗試固然值得,但這個過程畢竟也是疼痛的。在你還沒有準備好的當下,還緊握著當下痛苦,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即便在一些人看來,這彷彿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我也堅持認為,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未必就是消極的概念。

無論「繭」還是「牢」,它們都象徵著心理的安全區。在還沒準備好的時候,陪伴自己在安全區里多待一會兒,承認痛苦的難捱,承托自己的無助,抱持複雜的情緒……我想,這也是懷有自我慈悲的選擇,是飽含力量的自愛。

緊握著痛苦不放的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 天天要聞

痛苦的黑洞中,也許藏著隱秘的誘惑,躲著的未被關照的自我,藏著未被我們意識化的心理動力。

然而,當我們看見黑洞的吸引力時,它也就不再有那麼大的挾持力了。我們從壓抑的無意識走向了有意識,得以重新整合自我。我們不只是被迫陷入痛苦的受害者,這似乎也讓人倍感鼓舞——即便當下還痛苦著,還感到有些糟糕,我們都會知道自己始終有主動性,會相信內在始終有力量,始終擁有改變與否的選擇權。

「走不出痛苦」,也許是內心深處還不想走出痛苦呢?沒有關係,那就耐心地等一等自己。

把痛苦寫盡,等我們準備好了,回過頭,一步一光明。

【安慰記心理小店,安慰記zhào著你!抱團取暖加入成長群,深度探索開啟諮詢之旅 】

同名公號:安慰記心理

回樹洞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解夢參與科學地解夢

回指南得理諮詢使用指南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