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都認為在感情里結束一段關係的根本在於不愛了,可其實即便心中仍然還有這個人,也同樣會選擇離開。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在很愛對方的情況下,卻最終還是會選擇離開這個人?
心理本能的自保
在心理學上有個「主動防禦機制」,在面對感情衝突和我們以為的危險面前,就會自發選擇一種最安全的方式力求自保增加安全的概率。
因此換句話說,「自我防禦策略」源於成長過程中缺失的安全感。
由於原生家庭,也許是因為自己曾經的情感創傷,我們擔心遭受雷同甚至重複性的傷害,所以事先選擇了規避這個風險。
顧城說過:
「為了避免結束,所以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或許這個舉動在旁觀者看來可笑又愚蠢,但在當事人的世界裡,這卻是勢在必行的一種策略。
在一個安全感不足的氛圍中成長,必然會導致在成年人一邊渴求被愛,可又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愛,患得患失的心態也讓自己很容易錯失真愛。
童年時期父母的爭吵不和諧,又或者對自己的嚴厲偏差的管束,比如說就像那句「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的言論,影響了多少人心理。有人會選擇屈從,變成討好人格,獲得自己想要的穩定,但也有些人乾脆提前自己結束關係,沒有了軟肋也就不再擔心。
而在這樣一種缺乏安全感類型人的身上很容易出現,他(她)雖然非常愛你,可在面對一些矛盾分歧的情況下,依然會選擇結束關係。
權衡利弊下的選擇
一件衣服明明非常喜歡但最終沒有買,一是自己身材不符,二是因為錢不夠,感情其實也是如此。
為什麼明明深愛,還會果斷選擇放棄?就是在他(她)權衡利弊之下,不是精力不足就是在能力承受以外,所以才選擇的割捨。
也就是說雖然我很愛你,但不能為了你失去自己,或損失更多,所以不得不放棄或許相對的規律生活。
我想很多人都有養寵物的經歷,投喂,鏟屎,洗澡,衛生,包括寵物的玩具零食營養品,真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才能夠供養,而戀人在某種程度上的消耗是類似的,而自己愛的這個人可能在需求標準上對於自身而言,已經感覺到了疲憊,所以無奈現在放棄,不是不愛,而是相比自己的「犧牲」無力承受。
意識到沒有未來
交往的最終目的就是婚姻,而離開一個明明很愛的人,很可能是因為在一段接觸後,發現彼此很難走到終點,可能是性格衝突太多,甚至可能是感覺到對方並不把自己當作結婚唯一伴侶,所以哪怕自己心中還有愛,也會選擇離開放下。
試想,雖然愛是真的,可在一起每天總在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鬧矛盾,無休止的爭吵,久而久之愛也難以抓住離開的腳步,換句話說,愛讓我們牽手走到一起,交往的過程中讓我們決定放開對方手的不是愛或不愛,而是無法接受未來的他(她)身上的缺點。
END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諮詢師,專註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係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