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棲霞教育之家_學校新聞】
2022年11月,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數學教研活動如約而至。吳晗老師帶領六(10)班的同學們一起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

【課前慎思】
假設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常用策略之一,對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感悟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相關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初步學會用假設的策略解決解決一些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實際問題。同時希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實際問題的條件和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設,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以問題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基石。在課的引入部分,從直觀的天平圖,到感性的數形結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計算,喚醒學生頭腦里的已有生活經驗,為下面的探究過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接著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圍繞問題課前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探究,課上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享自己的預習成果同時解決自主學習中的困惑,進而通過班內展示交流讓學生充分的進行生生互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並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課堂實錄】
一、聯繫經驗,引入策略

經驗是學習發生的基礎,學習過程是一個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學生雖然是第一次正式學慣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但在他們的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歷、接觸,只是還沒有建立起一種完整的數學模型。在課堂的開始,吳老師從簡單的「天平」情境入手,既幫助學生複習了簡單的數量關係,又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理解相關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初步學會用假設的策略解決一些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實際問題,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

二、探究問題,認識策略

接著出示例題,吳老師通過讓學生用不同方式表達對「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讓學生充分理解兩個未知量之間的關係。接著通過活動要求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探求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質疑,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接著是全班交流,本環節吳老師著重讓學生說清自己的解題思路,並通過擺一擺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兩個未知量替換成一個未知量」的過程與原因。並且通過展示、交流、比較學生中出現的不同的解題思路,感受不同策略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有關策略的認知和體驗。幫助學生理解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體會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提高數學素養。
最後通過思考與討論:「我們為什麼要假設?」「假設的依據是什麼」進一步感受假設的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作用。
三、深化問題,體驗策略

在練習鞏固方面,吳老師設置了四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首先通過轉變例題的數量關係: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假設感受儘管都在假設,但是假設都是大杯算起來會稍顯麻煩一些。所以在方法很多的時候,我們還得考慮怎樣假設讓問題解決更簡單。

接著又回到天平中去,通過追問「如果買1個菠蘿、1個梨和1個桃共重1000克,那麼1個菠蘿重多少克?」、「如果買4本筆記本比2本練習本貴36元,求1本筆記本和1本練習本各多少元?」讓學生明白儘管這裡涉及三個量,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倍數關係假設為1種量。通過對以上兩個問題的比較,讓學生感受和與差的區分。
「等量代換」是假設策略的核心思想,根據兩種未知量之間的關係實現假設。最後升級難度,留下思考題,希望學生能夠靈活轉化。
【課後爭鳴】

課後,老師們針對下午的教研課展開討論。老師們認為吳老師在導入部分用學生熟悉的等量代換的問題,引導學生描述兩個量之間的數量關係,為後面學習新課奠定基礎。在新授部分通過畫圖擺一擺,感受假設的策略、轉化的思想,課上老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拓思維,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假設來解決問題並能講清自己的思考過程。課上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講解思路,因此可以給學生討論時間,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講解思路,這樣可以給予學生更多講的機會。
水本無華,相盪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每一次的數學校本教研都會讓小夥伴們收穫滿滿,相信數學組老師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一定會不斷探索、前行!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