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遁:亨。小利貞。
【譯文】 遁卦:通達。小有利之占問。
【注釋】 遁,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乾上)。上卦為乾,乾為天;下卦為艮,艮為山。天下有山,天高山遠,正是賢人君子擺脫桎梏,避免災害,掛冠懸笏,退隱山林的理想境界。所以卦名曰遁。遁,《說文》:「遁,逃也。」
【原文】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遁之時義大矣哉。
【譯文】 《彖辭》說:「遁」、「亨」,即是退隱則通泰的意思。九二陽爻為剛,居外卦而處中位,六二陰爻為柔,居內卦而處中位,像小人盤踞於內,志得意滿;君子退隱於外,明哲保身,這是時勢造成的局面。君子退隱守貞,有利於自身,而無利於國事。小人之勢漸浸增長,當此時君子及時退隱,意義是重大的。
【注釋】 剛當位而應,本卦九五陽爻,為剛,居外卦中位(外卦即上卦),是為剛當位。六二陰爻,為柔,居內卦中位(內卦即下卦),同位之爻,剛柔相應。像君子在野,而小人在朝,針鋒相對,激烈鬥爭。浸而長,此以初六、六二爻象為據。初六陰爻,升進一位,居於第二爻,像陰柔之勢漸漸生長。沙少海先生說:「浸上當有『柔』字,蓋轉寫誤脫。浸,訓漸。」
【原文】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譯文】 《象辭》說:本卦上卦為乾,乾為天,下卦為艮,艮為山,天下有山,天高山遠,是遁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從而不用以惡報惡的方法對付小人,而是採取嚴厲的態度,掛冠懸笏,自甘退隱,遠離小人。
【原文】
初六:遁尾,厲。勿用有攸往。
《象》曰:遁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譯文】
初六:君子全部隱退,國家就危險了。不能有所作為了。
《象辭》說:逃遁隱藏仍未脫離危險,若能堅持苦鬥,設法取勝,有什麼災難?
【注釋】
尾,《方言》十二:「尾,盡也。」《象辭》解「尾」為微,意隱匿,隱藏。與經意有出入。
【原文】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譯文】
六二:抓來用黃牛革繩緊緊捆綁,這樣就不能解脫了。
《象辭》說:用黃牛革繩捆綁,表示意志堅固。
【注釋】
勝,能,可能。說,讀為脫。莫之勝說,猶言沒有什麼能夠解脫出去。
【原文】
九三:系遁,有疾,厲。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譯文】
九三:被拖累而不能決然隱退,就像身染重病,情形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蓄養奴婢或可有利。
《象辭》說:被拖累以至不能決然隱退所造成的危險,有如被疾病折騰得疲憊不堪,所以說蓄養奴婢則吉,意思是暫且養疾療傷,不可貿然行動。
【注釋】
系,拘系,拖累。系遁,猶言被拖累而不能退隱。
【原文】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譯文】
九四:喜愛隱居,這對君子是吉利的,對小人則未必。
《象辭》說:君子不以利祿為心,喜愛隱居;小人以利祿為心,不甘退隱。
【注釋】
好,讀如愛好之好。
【原文】
九五:嘉遁,貞吉。
《象》曰:嘉遁,貞吉,以正志也。
【譯文】
九五:退隱以時,值得讚美,卜問前程,通泰吉利。
《象辭》說:退隱以時,值得讚美;遵循正道,所以吉利,因為他存心正直,品德崇高。
【原文】
上九:肥遁,無不利。
《象》曰:肥遁,無不利,無所疑也。
【譯文】
上九:遠走高飛,退隱山林,無不利。
《象辭》說:上九爻辭講遠走高飛,退隱山林,無不利,說明其人善觀形勢,急流勇退。
【注釋】
肥,沙少海先生說:「肥,當借為飛,古本亦作飛。肥遁,猶言遠走高飛,退隱山林。《淮南子·師道訓》:『遁而能飛,吉莫大焉。』《後漢書·張衡傳》:『利飛遁以保名。』都說明同一意義。」
遁,原為邂,異體字,義為逃、隱、退避。遁卦集中闡述的,正是這種以退避、隱藏為特徵的政治策略思想。它提醒君子在小人逐漸取得優勢的封建政治環境中,必須暫時退避。卦中六爻代表君子因時制宜、靈活運用退避策略的不同情況。這有兩大類型:一是「晦跡」,離開政治舞台;一是「韜光」,政治上不露鋒芒。無論「晦跡」還是「韜光」,都是為了等待時機,扭轉形勢。很明顯,遁卦所講的「退避」是同道家的避世、佛教的出世是大不相同的。
【實例1】唐朝安史之亂剛起時,安祿山的軍隊所向披靡,連唐玄宗也愴惶西奔,其他數不盡的官員更是四處流竄。然而,張巡卻「執之用黃牛之革」,鎮守睢陽,堅持人為臣子的道義而不願遁退,誓死效忠唐室。睢陽城終究被亂軍所破,但在張巡頑強的抵抗下,唐朝東南半壁的江山乃得以免受亂軍的蹂躪,南北大運河也得以暢行無阻,因此南方物資源源不斷支援在北方的政府軍,最後終於平定叛亂。
【實例2】明朝開國名臣劉伯溫在元朝末年時曾考中進士,並提任縣官,但不久深感政治腐敗、小人橫行,於是罷官而去,回鄉隱居。富貴利達本為人情所好,但劉伯溫能擺脫私慾的誘惑,依義而行,毅然遁退,不但免於宦海紛爭,到後來更得遇朱元璋,輔佐他推翻橫暴的元室,拯救生民於水火之中。這正是爻辭所說的「好遁,君子吉」。
【實例3】東漢末年,管寧因逃避戰亂而寄居遼東,而後遼東地區內亂,管寧又早有預知而遷於北海。管寧一生安貧樂道,對於皇帝的徵召一概辭卻不受。他能預見亂事而避難,又能斷絕一切而歸隱,正是所謂「肥遁」。因此能在世衰道微的局面下免於危難,保持清高的名節。
退卻與前進
退卻不是恥辱,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是一種巧妙的藝術。退卻不是潰逃,退卻是一種明智的策略。適時的退卻是更廣意義上的前進。
《序卦》說:「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可見遁就是退卻逃跑之義。
那麼為什麼要遁呢?《周易折中》說:「非以剛當位而應為猶可亨,惟其當位而應,能順時而遁,所以亨也。與時行,謂時當遁而遁。」此話是根據卦象講的。大意是說,當不是剛處正位時,萬事是亨達的;當剛處正位時,你只有順應時勢,適當退卻才能得到亨。所以說,明智的人應審時度勢,該前進時前進,該退卻時退卻,如此,方能萬事亨通。恰如卦象所昭示的那樣,天下有山,路途為山所阻,此時你硬去與大山相爭必定招致失敗。明智的人遇此情形應退避三舍,另尋出路。
毛澤東大概是深諳《周易》三昧的,他在《論持久戰》中所論述的游擊戰十六字令為遁卦做了最佳註腳。十六字令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敵人來勢洶洶,氣勢正旺,恰象一座不可逾越之山,明智的人此時應審時度勢,採取適當退卻躲避之策略,並在退卻和躲避中尋求時機,當敵人盛勢已過,再轉而攻之,戰而勝之。
因此,適時退卻並不是恥辱。退卻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能保持自己的自信與實力並終而在生活中立於不敗之地的藝術。
如果你想讓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那你就必須掌握退卻的藝術。退卻不是潰逃,而是一種聰明的策略。適時的退卻是廣義上的前進,因為它是前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但退卻時必須時刻保持冷靜。驚恐和慌亂的撤退不是退卻,而是一種潰逃,終會導致自己失去自信,潰不成軍,徹底失敗。明智的人任何時候都是沉著鎮靜的,退卻對他來說是一種策略,是審時度勢的結果。這有點象拳擊運動,當對方來勢甚猛時你繞著拳台躲避對方的強有力的進攻,這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一種懦弱,實際上這卻是你有效進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戰術上的退卻和戰略上的安排,這樣你才能保證自己少挨對方的拳頭。當比賽進行到最後關頭,對方已成強弩之未,勢微力衰,而你卻在退卻中保存了實力,此時你由退卻轉而進行反擊必能擊倒對方,獲得勝利。
因此,明智的人總是審時度勢,該退卻時便退卻,保存實力,以備再戰。生活中人們不可能總是處於進攻狀態,前進了一段路程之後,我們便自然需要歇息一下,鞏固自己的地位,尤其當我們注意到前進路途上出現暫時不可戰勝的困難時,前進與發展就必須停止,必要時還要適時退卻。這時的退卻是一種聰明而體面的做法,它可以使我們避開風險,保存實力與自信心。
對於性格堅強、充滿自信的人來說,退卻任何時候都不會產生一種恥辱感與失落感,因為他明了退卻的意義。退卻對於他來說是一種高明的充滿自信的藝術,能確保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