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東邊進去,路北邊幾個很大的建築是大德寺的本坊,大德寺是臨濟宗大德寺派(臨濟宗在日本有14個派別)的大本山(總部的意思吧),號為龍寶山。由大燈國師宗峰妙超禪師於鎌倉時代末期的正和4年(1315)開創。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後經戰亂被焚。著名的一休大師(聰明的一休)以80歲的高齡任大德寺的主持,重建了大德寺。至今大德寺還保存著一休大師的遺墨。
日本明治九年(1876),臨濟宗諸派分立,大德寺系統組成大德寺派,昭和二十七年(1952)獲准成為宗教法人。現在擁有崇福寺(福岡市)、南宗寺(界市)、龍翔寺(京都)等199座末寺,並且在龍翔寺內設有專門道場。
最前面是敕使門是日本重要文物,但攔著不讓近前。說是有前後「唐破風」、左右「切妻造」,歇山式屋檐、屋脊以扁柏樹皮葺頂的四腳門等,據傳均為後水尾天皇所賜。
繞過敕使門到後面是橙色的山門,也是日本的重要文物,看上面的題字是「金毛閣」,說是一旦穿過山門進入寺內者,都將化身為金毛獅子,下化眾生。所謂山門,即龍寶山的門;所謂三門,即指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在當年應仁之亂後,一休禪師的參徒連歌師宗長等捐獻了一層部分,後由日本的「茶聖」千利休居士增建了二層部分,並取名金毛閣。不過據說這個地方歷史上也有噱頭,當年的實際掌握朝廷的幕府將軍豐臣秀吉因為著名的茶道宗師——人稱茶聖的千利休在紅色的金毛閣上自立雕像而令其自殺。 因為千利休在日本茶道的地位,大德寺在日本的茶道系統也是有名的,每年在千利休的忌日,全大德寺各院都會舉辦茶道儀式。
第三層是佛堂,也是日本重要文物。
前面一棵好大的柏樹,看著應該有千年了,很有氣勢。佛堂由本山首代住持大現國師創建。在應仁之亂中被毀後,由一休和尚等重建,又於寬文5年(1665)由那波常有重新建造。
後面還有唐門(國寶)和總方丈,我們沒有再過去。 路盡頭是大仙院,其庭院是江戶初期枯山水庭園的代表作。但我們沒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