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說,即使自己已經出家三十多年了,仍然喜歡讀善惡因果報應及諸菩薩靈驗之類的書。之所以喜歡讀,而且還是在出家修行多年後仍舊樂此不彼的讀,其中必有深度原因,那這一定是他所信仰的,一定是他深刻體會到、並且驗證了的。
一,效仿跟隨先人
而我們這些後人,何曾有人又有多少人能超越先人的大智大慧而特立獨行呢?所以,我們也是走在效仿先人智者的路上,向他們看齊,以他們為模子。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我們的那顆心日益變得虔誠,我們發現先人並沒有欺騙我們。所謂的價值觀,思想,信仰能夠穿越時空的說法,真的可以存在。那種梵音,天籟之音,不是空虛的。
我記得星雲大師說過: 一個人的懶惰,發怒,恐懼,害怕,嫉妒,自大,傲慢,貪婪,懦弱……,等等的心理和行為,都是佛教認為的病態。病態的東西是毒瘤,讓人內心不得安寧,不得平靜,它們剝奪了我們快樂的權利。
星雲大師以佛法道理告訴世人:人來到世上,就是要享受歡喜的,而不是受苦的。意思就是,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區別,全看你的一顆心,是要菩薩心,還是要魔鬼心。這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很多東西在裡面。所以,回頭再談談開頭所提到的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那段文字。
二,淺顯可見的因果報應是什麼?
當你發怒、抱怨時,你的世界就是火海,就是苦水。想一想吧,也許是你太偏執了,太貪心了,不僅希望子女孝順,還要出類拔萃。也許你對身邊的人太苛刻了: 丈夫要貼心,知識要淵博,志趣要高雅,賺錢要多多。而強求、貪婪、與苛刻本身就是「佛說的病態」。
發怒後,報應來了,你的身體更糟糕了,你的修行又倒退了,你的家庭更加不和諧了,你更加沒有精力和精神設法活得更快樂更幸福更美好了。如果這一生如此下去,等到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你的內心一定是有愧疚的,一定是心懷遺憾的,一定是悔恨交加的;對於有信仰的人,一定也會害怕來生會活得更苦,更悲。沒有人願意那樣。而那些能安詳離去的,大概率是能夠善待他人,能夠有一副包容一切的心胸。
三,我們這個國度怎樣?
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就算是一些平時不相信往生凈土的學者教授,彌留之際也會發問:「我要去哪裡?」這樣的話。也會請大師為自己說法讀經,最後以一顆輕鬆滿足安詳的心遠走這片塵土,甚至盼望有更好的來生。星雲大師的書籍里就有提到這樣一位香港著名教授。
所以,在我們的文化氛圍里,我們的內心都是渴望能夠往生凈土的,我們內心都是願意相信善惡因果關係的說法的。因為我們的先人就是有著這樣的信仰。李叔同用通俗易懂的語調跟我們闡述佛教教義里的因果輪迴,說人不是只有一世,還可能是二世,三世。他說,我們不要目光短淺,只看得到「在世的偏偏好人就沒好報」,然後就武斷的放棄此生行善積德的難得機會。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我們這片國土的人,與西方世界的人還是不一樣的。外國人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沒有聯繫,想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不理會什麼責任和倫理道德。想怎麼死就怎麼死,就算是自殺也跟親人沒有關係,也不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後患和痛苦,他們更不會相信什麼輪迴之說。
四,結尾篇
要往生凈土,要好死,一世得好生修行,修個好脾氣,修一個好家庭,修一個好伴侶,修一世好因緣。如此,一切都會有圓滿的結局。就算是沒有資格往生凈土,但也不會有重重的遺憾和絕望的恐懼。對得起一世為人,身人,即可。
目前,我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