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特點:瘦骨清像、甜美的微笑、褒衣博帶三個鮮明的特點。但這些是魏晉風格的基本特點,並不是全部。北齊時期河北鄴城和山東青州的造像風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獨樹一幟。
北齊王朝在歷史上只有短短27年的時間。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佛教造像就是北齊造像藝術最精彩的瑰寶,現在我們去體會極具藝術魅力的經典之作——青州龍興寺佛造像。
圖1 青州龍興寺
四尊頭像對比
圖2 青州造像之開臉變化
圖1四尊造像,前兩幅為印度佛教造像,後兩幅是青州的佛菩薩造像。四幅像堪稱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佛教造像的經典之作。印度犍陀羅時期的寫實風格,笈多時期的本土化特點以及青州佛造像中國本土鮮明的特點,既彼此融合又特點突出。
印度笈多時期造像,佛的頭髮都是螺旋發,但在我們講過的魏晉風格當中,還沒有見過佛的頭髮是螺旋發。而到了青州佛的造像頭髮多數都是螺旋髮髻,這一點很鮮明受印度笈多風格影響。
我們再看青州造像,沒有魏晉早期風格中面相清瘦的感覺,開臉方圓飽滿,柳葉眼型低目垂視,唇線優美,嘴型微微淡定的笑意,展現了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感。
青州與秣菟羅衣紋對比
圖3 青州造像之衣紋變化
分析完佛頭的造像,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青州的佛身造像,也同印度笈多造像做一個對比。
笈多秣兔羅時期佛造像衣紋(中間)特點就是均勻的,細膩的,排列有序的衣紋線條,如曹衣出水。左右兩邊為青州佛造像的衣紋,左邊的衣紋刻畫有清晰細膩的線條,變化有序,讓人感受到緊裹著輕薄的搭衣,展現出佛造像動感的美。右邊就更輕薄了,整個衣服是用線刻的手法,配合彩繪的方式,表現出衣著更加輕薄附體,顯得造像輕盈美妙。
這兩種表現方式,把印度秣菟羅造像藝術的衣紋表現發揮到極致,讓人感覺更加合理,充滿韻味。
青州與薩爾納特衣紋對比
圖4 青州造像之衣紋變化
這三尊造像中青州造像(左右2尊)的衣紋表現把薩爾納特地區造像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其身體沒有任何衣紋表現,完全是用彩繪的方式表現出搭衣感覺。
當造像褪盡了色彩後,完全感覺不到這尊雕像曾經有衣服可穿。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造像雖然形體上不符合解剖學的合理性,但是追求的是一種視覺的美,注重對造像意境的表現,這是東方古典藝術與西方古典藝術最不同的地方。
經典觀音造像
圖5 觀音菩薩造像 青州博物館藏
圖6 觀音菩薩造像 青州博物館藏
這是一尊青州博物館裡鎮館級的觀音菩薩造像。這尊造像身材修長扁平(青州雕刻石材),但合理。身披雲衣露胸,佩戴描金頸項,系腰裙,佩戴長瓔珞。裙擺是褒衣薄帶收窄型裙擺。通身沒有過多的裝飾,簡潔大方。
這尊觀音頭像圓潤飽滿。頭戴的頭冠應是當時本土化的一種表現。造像眉弓高挑,柳葉笑眼目視前方,額闊鼻高,嘴角微翹呈平淡的笑意。這尊觀音像是青州非常經典的觀音開臉,感受到觀音菩薩智慧,慈悲和親和力。
佛立像
圖7 佛立像 青州博物館藏
這尊立像借鑒薩爾納特風格,沒有做複雜深刻的雕鑿,但是這尊像與眾不同的是,用淺淺的線刻方式,刻出了身披袈裟圖案。這種雕刻的佛像叫法界人中像。
法界人中像是盧舍那佛的一種表現形式,盧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基於《華嚴經》的法界觀,從華嚴信仰而來,在佛像表面刻繪出諸世界形象,表示整個法界皆由盧舍那佛的願力所化現。藉以反映出由觀想所產生的世界形象,實現法界思想的具象化。
「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體之中」,旨在表達《華嚴經》所說的「無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佛身充滿諸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的觀念,故人中像一定在盧舍那佛的身上描繪的法界諸相,以闡明在盧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諸像無一不現的道理。
法界人中像」基本出現在5世紀的北朝晚期,多為北齊、北周,存世的盧舍那佛法界人中像僅有幾處。
佛立像 行走的佛
圖8 行走的佛 青州博物館藏
這尊立像,更是簡單到了一種極致。在雕刻上只是雕刻出體態造型,再用彩繪的方式描繪出身披袈裟的感覺。完美地把雕刻和彩繪結合起來。這尊像一腿直一腿微微彎曲,表現出一種動態的變化。
菩薩立像
圖9 菩薩立像 青州博物館藏
這尊菩薩像整體身材修長扁平,沒有過多的佩飾,纖細簡雅,有種女性的柔美。
思維菩薩
圖10 思維菩薩 青州博物館藏
圖10是青州博物館裡鎮館級的造像——思維菩薩。這尊像在體態造型上與眾不同,菩薩翹腿而坐做思維狀態,目光垂視面帶微笑。雖然手臂有殘損,但不失體態雕刻的生動。
這尊像在彩繪的色彩保存上如此完好,是非常難得的。這尊觀音頭戴的頭冠又像是帽子的樣式,是地區本土化的表現方式。
青州佛菩薩的微笑
圖11 佛像 青州博物館藏
圖12 佛菩薩像 青州博物館藏
圖13 青州佛菩薩的微笑
青州佛菩薩的笑是魏晉南北朝造像風格中最甜美莊嚴的,能感受到笑而不媚。我們看這6幅照片,每一尊像從不同角度看都是眉開眼笑,極為生活化。
到此我們感受青州造像與眾不同的魅力。著名佛教考古專家宿白先生認為是笈多造像直接傳承到山東青州,並且與當時的繪畫造像藝術融合,最終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北齊青州造像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