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被佛教徒視為珍寶,宗教讓它散發著神秘的光環。
但世界萬物都難逃元素周期表,如果用科學儀器來檢測舍利子,它到底是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舍利子的形成:
佛教高僧圓寂後遺體會被火化,某些僧人的骨灰中會有晶體顆粒,這些晶體顆粒就是所謂的舍利子。
佛教徒認為舍利子凝結了高僧的修為,道行越高的僧人,留下的舍利子也就越多。傳說釋迦牟利留下了8萬多顆舍利子。
聽起來很是神奇的樣子,但是經過科學儀器的掃描後,它的化學成分早已不是秘密了。
舍利子主要由鈣元素、磷元素、硅元素、鐵元素,以及少量的微量元素構成。說具體點就是由氧化鈣、氧化鐵、氧化鉀、硅酸鹽、磷酸鹽,和三氧化二鋁等化合物構成。
從成分組成來看,舍利子和骨頭大差不差,事實上,舍利子也確實是骨頭燒成的。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既然舍利子是骨骼燃燒形成的,為什麼只有高僧的遺體能火化出舍利子,而普通人的遺體卻燒不出舍利子呢?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高僧的遺體在火化後,都能形成舍利子,有的高僧的骨灰里就沒有舍利子,而且在火葬場,普通人的遺體少出舍利子也很常見。
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跟飲食結構有關。佛教徒都是素食主義者,有很多普通人也喜歡吃素,長期吃素會導致體內草酸含量增高,進而和鈣元素形成草酸鈣。
長期吃素還會讓膽囊退化,進而形成膽結石,膽結石和草酸鈣混合骨組織,在高溫下就有可能形成舍利子。
第二是跟火化的溫度和時間有關,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先用高溫對人體骨骼進行加熱,然後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發現骨骼在不同溫度下呈現不同的狀態。
從200℃加熱到600℃,骨骼的密度開始下降,而從600℃過後,骨骼密度開始上升,到了1200℃時,骨骼形成了新形態的晶體。
溫度再上升到1600℃時,這些晶體會被融化,然後冷卻成圓形的小珠子。
不過也有人認為,舍利子本身就是一場騙局,而是在遺體火化的過程中,有人把未徹底燃燒的骨骼拿出來,當做舍利子供奉。
但不管怎麼說,舍利子的形成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的,它和溫度、燃燒時間,以及礦物質含量都有關係,它的成分也並非是神奇的物質。
總之舍利子已經褪去神秘的光環,已經有人申請了舍利子的製作專利,並將它製成工藝品進行售賣。
在中國的知識產權網上,就可以搜索到舍利子的製作方法,而且在2007年就被註冊了專利。
舍利子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骨灰加上硅酸鹽和二氧化硅,在1350℃的高溫下進行燃燒,如果想要不同的顏色,還可以混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
比如含有氧化鉀的是白色,含有氧化鐵的是深紅色,含有氧化銅則是黑色。冷卻後就形成五顏六色的舍利子,再進行拋光打磨和刻字,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在某寶上就可以搜索到舍利子吊墜,價格也不貴,從十幾塊到幾百塊不等。不過一想到這是用骨灰製成的,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買呢?
最後想說一句,隨著科學認知的進步,任何神秘都會變得不神秘,或許佛教的舍利子,更應該成為一種文化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