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俗家姓姚,後被賜名廣孝,他是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也是朱棣的智囊,被稱為靖難第一人,在朱棣奪取江山後也未曾還俗,一直以僧人身份為朱棣出謀劃策輔佐朝政,在朝中並沒有實際官職,可以說是有實無名的宰相,所以歷史上對他素有「黑衣宰相」之稱。
「黑衣」,是指僧人所穿的一種黑色僧衣。
「宰相」,指的是封建時代輔佐帝王管理國家的高級官職,位列「三卿」之首。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人。 所以,「黑衣宰相」就是指參與政事並且影響較大的僧人。出身佛門的姚廣孝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雖然沒有宰相的官職,但在朱棣手下幾乎擁有宰相的權力,所以被稱為「黑衣宰相」。
道衍和尚是長洲人,家中世代行醫。公元1348年(元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因天下大亂生存艱難出家當了和尚,法號道衍。有一次在遊覽嵩山寺的時候元到了著名相士袁珙,袁珙對他道:「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姚廣孝大喜。
道衍出身佛門,卻不拘泥於佛法,不但拜了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還鑽研儒家經典,可以說是學貫三教。
就這樣,道衍一邊蟄伏,一邊暢遊於三教典籍之中,充實自己的同時,也在等待自己一飛衝天的機會,畢竟他的報負是稱為劉秉忠那樣的人,而不是木魚古剎深山。
可是元末亂世,他沒有出山攪動風雲,不知是因為沒有機會,還是因為感覺自己能力尚不足以應對當時天下大勢,反正在元末那段蕩氣迴腸的烽煙亂世當中,他悠哉游哉的隨著僧人遊歷四方到處化緣。
這一切在洪武十五年迎來了變化,這一年一代賢后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跟隨朱元璋一生的女人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
當祈福結束之後朱元璋把這些高僧分給諸位藩王講經,道衍經過多番考察之後,直到自己一直等待的機會來了,他選定了自己一生之中最重要的那個人——燕王朱棣。經過一些列的操作之後,他終於見到了朱棣。
當他見到朱棣時,兩人相談甚歡,最後他告訴朱棣他願意追隨朱棣,假如朱棣願意用的話他,他將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
聽到此話之後,朱棣神色大變,他知道 「王」上加「白」是什麼字,有惶恐也有不甘,這一切都在道衍的意料之中,最終不甘戰勝了惶恐,道衍跟隨朱棣到了北平。
假如說朱棣是烈火,那道衍就是油,二者相遇產生的效果必然猛烈無比,一個不甘屈居人下的皇子藩王,一個一身文韜武略無法施展的和尚,就這樣,他們聯手把大明的歷史改變了,把這個世界攪動的天翻地覆。
這一年,道衍48歲。到了北平之後在慶壽寺做了主持。
他這個和尚與別的和尚不一樣,他不敲木魚不念經,不勸人向善不戒殺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的一件事就是勸朱棣造反。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撒手人寰,朱允炆登基坐殿,朱允炆一上台就把第一把火燒向了他的那些叔叔們,實行削藩之策。在這種情況下實力稍弱的藩王像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
這個時候姚廣孝力勸朱棣起兵,朱棣問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與此同時,他向朱棣推薦了袁珙、金忠等相士算命卜卦,當然結果都指向了要造反,最終使朱棣下定決心起兵靖難。
朱棣決意起兵時,忽然風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來,砸得粉碎。瓦碎,可是不祥之兆。
朱棣見到後大驚失色,心意動搖。姚廣孝又一次鼓動唇舌說到:「恭喜大王,這是大吉之兆啊,只有真龍出水之時,才會有風雨相從。青瓦落地,說明要換成皇帝用的黃瓦了!」
就這樣,在道衍鍥而不捨的鼓動下,朱棣豎起「清君側」大旗,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奉天靖難」。
這一年,道衍65歲。
靖難之役打了三年,朱棣的大軍僅僅佔據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而已。面對朱允炆擁有的舉國之力,朱棣的戰爭潛力要薄弱許多,他知道若是這樣對抗下去最終必然失敗。又是道衍,向朱棣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思想,他說靖難畢竟是朱家內部戰爭,只要解決了朱允炆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一城一地的攻堅,於是提出了繞過堅稱,用輕騎直搗黃龍,直接攻擊朱允炆的老巢南京。
朱棣果斷採納了這種戰略,於是繞過當時朱允炆重兵雲集的地區,繞路直接攻擊南京城,最終畢其功於一役,拿下南京城,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不知所蹤,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
這一年道衍68歲,他兌現了送一頂「白帽子」給朱棣的諾言。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過程中,道衍可稱居功至偉,被稱為靖難第一人。
但他卻一直居住在寺廟裡,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
白天協助朱棣處理國事朝政,晚上回到寺院與青燈古佛作伴。對朱棣的賞賜,大多拒絕。少有接受的金銀財寶,也都贈給宗族。
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受命留守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朱棣登基之後,想要遷都北京,又是姚廣孝負責一幹事宜,一手規划了現代北京城的布局。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姚廣孝晚年的時候,佛教逐漸式微,道衍又擔起了佛教護法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錄》,這在佛教歷史上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
公元1418年(永樂十六年),道衍病逝。明成祖朱棣為悼念這位第一功臣兼舊友,輟朝兩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了他,並追封他為榮國公,賜謚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在道衍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讚揚他的功勛,並特命他配享朱棣的廟庭。
縱觀道衍的一生,無兒無女,也不貪圖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甚至也不求名留青史,他孜孜以求的好像就是一個施展才華的過程、天地。
他謀劃推翻了一個政權,又參與重建了一個政權,卻什麼也不要。他以「黑衣宰相」的身份,行走於朝堂和佛堂。在君王面前又能夠做到遊刃有餘、善始善終。
這是一個奇人,也是明朝最牛的兩個和尚之一, 「黑衣宰相」—姚廣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