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讀《壇經》,頭腦里始終縈繞一個問題,我們的「自性」或本性里,究竟有什麼?
六祖說,「佛性沒有南北之分」,在佛性面前,眾生平等,沒有任何分別。在我們的自性或佛性里,一切都是圓融的,沒有二元對立,二元觀念只是人為的主觀的東西,而不是自然真實。
佛性,也稱空性、自性等。自性,也是他性,既是個性,也是共性。自性,既是個體的本性,也是萬物及眾生的本性。
這個自性,是天地萬物及眾生的本性。凡所有相,皆不離性,相是性的顯化,一切現象都是本性或本質呈現出來的象,象或相都是變化的,無常的。
你看到的象只是現在或當下的象,你無法看到過去的真實與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只能活在當下,也最好活在當下。
性是天地萬物的共性,具有普遍性,無相不性;又具有超越性,相有生滅,性無生死,相則無常無我,性為真常真我。
六祖徹悟時,不勝感嘆,「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無形無象,不著一相,不住一相,來則不迎,去則不送,不私不藏。風吹過就吹過了,雨下來就下來了,本性並沒有絲毫所動,還是安靜如初,這大概就是清凈。
相有生滅,性無生滅。性,虛空無形,無大無小,無始無終,無生無死,一切現象或相的變化,皆包含在「性」中。性,獨立不改,始終不渝。
離相歸性,即超越一切,不為相迷,不為相困。性,包含一切相,無所不容,無所不有。它是一個天然的大寶藏,應有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見性,天地萬物皆與你同在,相雖異,性相通,見性即見一切,執一而可御萬,這大概就是「本自具足」。
一切相或現象,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精神的,都是性的顯化,是謂「能生萬法」。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性,也即空性、自性、佛性。
證得空性,明心見性,看萬物就能一眼看清本質,明了來龍去脈,萬物演化,終歸不離其性。見性,就不會為「相」牽累羈絆,就不會因「物」喜悲不定。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和合,皆為虛妄之相,世俗塵埃怎能蒙蔽光明之心?見相即見性,見色即見空,相性不二,色空不異,怎能迷於無常之色相,怎能無明而不知所終?
一切眾生皆具智慧德相,內在的智慧即是見性,內觀於心,外觀於物,心與物皆為無常之相,相不離性,見相即可見性,明心即可明性。
煩惱即菩提。煩惱也是相,無常之相,不可執著,只有「性」才是真常真我。當然,煩惱已盡,菩提也當放下,迷於「性」,也是執著,也是住相,相皆無常,怎能偏執不放?
見性,並不意味不要「相」。實證也離不開「相」,修行不是修的執念之相嗎?修行在世間,見性還須「相」上磨。
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除三毒八苦,勤修三學六度。這些都是在破相離相上見功夫,終有撥雲見日柳暗花明之日。
(管窺之見,各位大德慈悲,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