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雁塔的東南部,有一個公園,大慈恩寺遺址公園,這個公園的前身為大雁塔春曉園,再前身,為大雁塔苗圃。公園樹木成蔭,花草遍地,山石雕塑,無不呈現「禪」悟,初冬里,倒也一片寧靜,少了許多喧囂。
大慈恩寺是唐高宗為其母長孫皇后所建,古人建築寺院基本就是前寺後塔,大雁塔是玄奘主持建設。
寺廟建成後,唐太宗賜名《大慈恩寺》唐玄奘為首任主持。玄奘在此翻譯佛經十年。
今天想說的是唐玄奘的經歷,眾所周知的許多故事,其實都是通過西遊記虛構的。
唐玄奘是著名的翻譯家,探險家和佛學大師。他精通《經藏》《律藏》和《論藏》,有人稱其唐三藏。
他的一家人都是佛教徒,父親和哥哥的熏陶,他13歲剃度,做了和尚。由於他天資聰穎,喜歡研究經藏,15歲不僅能背誦《涅槃經》,還能講解。
隋末唐初,他同哥哥一起,來到四川研究佛經,在空慧寺和大師們學習。後一人前往荊州,在天皇寺用半年時間交流學習。後有去河南,河北,山東遍訪高僧,不斷專研,尋求佛教宗義。
最後來到佛教「聖地」長安,學習天竺語文,準備去國外學習。
玄奘首次申請出國,掌管西部的是突厥人,並沒有通過。627年8月,自己帶著兩個隨從,跟著商人一道踏上了西行之路。過玉門關,隨從走了,不願繼續西行。經過一年的時間,629年夏天到達天竺。
在天竺,他遍訪高僧,探尋佛教古迹,看到了一顆高5丈的菩提樹,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在這棵樹下修行,到了佛經所說的西天靈山。這些考察學習,讓唐玄奘對佛經的認識更加深入。
後在摩揭陀國的爛陀寺,遇到了百歲佛教大師戒賢法師,這座寺院有700多年的歷史,僧眾近萬人,是印度天竺最高學府。大師重新開壇,用了15個月講述了佛教最難的《瑜伽經》。玄奘用了5年時間,學習了這裡的所有藏經。
後6年時間,玄奘赴南印度100餘國。後又回到爛陀寺,講述《大乘經》
經過玄奘的努力專研,在印度成為佛學權威,前後15年時間,帶著650部書籍經西域回到長安。太宗派丞相房玄齡在朱雀大街迎接。
玄奘翻譯佛經有很多地方,如皇宮,寺院,慈恩寺,弘福寺,玉華寺。還先後去洛陽翻譯。
玄奘用了19年時間,翻譯佛經1335卷,1300多萬字。
公元664年2月,這位唐代最偉大的旅行家,翻譯家在玉華寺去世。(今銅川玉華宮)。按照他的意願簡葬,用麻布裹身,皇帝賜的袈裟放在後面的塑像身上。葬於長安東南滻河的雲景寺。有記載後遷於興教寺。
一座長安城,多少歷史傳承。
如今的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成了市民休閑懷古的地方。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感受。